编者按:
5月31日至6月7日,本报围绕“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八谈之信阳篇”,连续推出了5篇“在‘做’上下真功系列解读”文章。文章刊发后,在全市上下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进一步挖掘“十八谈之信阳篇”的丰富内涵,从今日起,本报将紧紧围绕“善做善成”这一论点,分5篇从发展的软硬环境、发展速度、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以全新的视角透视信阳近年来实现快速发展的成因。
□本报记者 向 炜
年龄稍长的信阳市民大都还记得10多年前浉河的模样:河床破坏,河水发臭,两岸垃圾成堆。沿河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那个时候,浉河南岸住的多是菜农,连接河两岸的除了一个西关桥可以通汽车外,其他几座桥都是便桥,只能供行人肩挑手扛往来。交通的不便和道路的不畅,使得浉河北岸热闹,南岸冷清,一河之隔两重天。
而今,浉河河水清澈明净,两岸花团锦簇。贤桥、虹桥、关桥、申桥、民桥、琴桥、安桥、福桥,另加2座京广铁路桥,不仅方便了两岸交通,增加了浉河景致,也激活了南北两岸的开发与建设,更成为魅力信阳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连很多见过世面的游客来到这里都不由感慨:能生活在这“河水清,两岸绿,水上运动娱乐,两岸游览观光”的带状公园周围,你们信阳市民可真有福气啊!
浉河治理可以追溯到1989年,当时的治理力度显然不够,也没有赢得市民的广泛认可。撤地设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决心下大力气,以浉河治理为突破口,切实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出并实施打造浉河两岸景观带的设想,分期分批对浉河进行治理,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浉河一期、二期治理工程相继完成,浉河中上游治理成效已经显现。2011年4月7日,浉河治理三期工程开工建设,浉河风景线将继续向东延伸,经平桥区、信阳工业城至上天梯管理区,浉河治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潮期。
如果说浉河治理,是我市善做善成、强力打造硬环境的一个缩影的话,那么,六城联创在我市的有效开展,则充分说明:做同样的事情,运作有高下,效果大不同。善做敢干之人,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势必推动全局。
最早提出六城联创这一目标是在2004年,真正开始大面积创建则在2007年。所谓“六城”,是指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对于信阳为什么敢于在当时的情况下提出六城联创,市委书记王铁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六城联创是个系统工程。信阳市基础薄弱,每一项创建都很难。我们希望尽快改变信阳的城乡面貌,就把六城创建统一起来一块抓。这样做的最初动机,一是想高起点地建设信阳城市精神文明;二是六城当中,一些考核指标差不多,如果结合到一起,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避免重复浪费。
城镇创建标准高、投入大、任务重,不少欠发达地区不敢创,我市却坚定了六城联创、三级同创、一城接着一城创的信心和决心,39名市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担任“路长”,分包中心城区42条主次干道的综合整治工作,具体负责解决有关问题,督察所包路段硬化、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以及“门前五包”工作的落实。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分别担任中心城区路程较长、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市民对脏乱差状况反应最强烈的工区路和新华路的“路长”。工区路在不花财政一分钱的情况下,多方筹资对道路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新华路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对街道进行全面改造,努力打造信阳城区的样板路、景观路。各级领导带头执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带头当道路整治的“路长”、农贸市场治理的“场长”和小游园建设的“园长”,在全市上下掀起了爱我家园、建美信阳的热潮。
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六城联创标准,我市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入手,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不断完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开展六城联创以来,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0多亿元,新修道路18条,改建道路11条,整治主次干道42条;新建市民广场8个、街头游园86个、桥梁5座;新增绿地5万余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6.21%,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8.1平方米。
上述数据或许只能高度概括创建的成效,另一组数据则充分说明善做善成的必然性:为确保创建任务按期完成,我市实施重奖重惩,先后给176个单位挂了红旗,对39个单位挂了黑旗,对3个乡镇的党政正职予以了免职处理。
2007年以来,我市创建成绩斐然,信阳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中国十佳宜居城市、首届中国创业之城。
在2011年3月15日召开的全市六城联创工作总结表彰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动员大会上,王铁与大家一起进行盘点时,语调掩饰不住的激昂:四年来,随着我们在六城联创中一路摘金夺牌,信阳的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创出了让群众为之自豪的环境,创出了让社会发展的巨大效益,因为创建,信阳的路更宽了,城更靓了,山更秀了,景更美了,市民更文明了,社会更和谐了,形象和名气一并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招商引资促进很大,创建就好比栽下梧桐树,我们不愁金凤凰不来,这种效益令人热血沸腾。自六城联创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干群用心血和汗水为实现信阳由中等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跨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释放了源源不断的内力。
六城联创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市在工作中突出重点,狠抓难点,解决热点,抓硬件建设工程、抓夜景亮化工程、抓城市环境整治工程、抓碧水蓝天工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最终使得这个让人畏难的创建工作在信阳一路高歌挺进:2007年,信阳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349天,居全省第一;市民饮用水质达标率100%,是全省最好的两个城市之一。
“没有六城联创,信阳也会发展。但是,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快,这么富有成效。”信阳市民张文义老人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信阳人的心声。事实已经证明:正是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善做善成,才有了信阳今日之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善做硬环境,我市建设工业城电子工业园,先栽梧桐树,再引金凤凰,引来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入驻,招商引资做出了实效。通过善做硬环境,我市各个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突飞猛进,许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这在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招商成就,今日都成了事实。
做好靠环境,善做出环境。我市通过近年来大力开展六城联创,积极实施浉河治理,真正把环境做美、做优,扫净庭院迎宾朋,信阳无可比拟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大升值。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为环境而创,为爱民而创,为富民而创,把硬环境做硬,营造一个靓丽的信阳,就一定能够充分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把信阳变成一方投资的热土、创业的福地和宜居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