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40年前,当笔者还是少年的时候,就有两大爱好:一是爱买连环画,二是爱看电影。虽然在当时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但依然是笔者的最爱。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以说,无论何时何地,人是离不开文化的,尤其是在农村。
之所以啰嗦这么多,是因为40年间的变化太大了。与笔者儿时相比,如今农村的文化生活可谓丰富多彩。比如《信阳日报》民生新闻报道的《图书馆建到农民的家门口》一文,就展示了这种巨大的变化。去年以来,平桥区政府经过1年多的筹划和建设,逐步形成以平桥区图书馆为总馆,其他下属乡镇、办事处图书馆为分馆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从此,19个乡镇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图书馆,80万平桥人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公共图书资源。图书馆建到农民的家门口,不仅带来了看不完的新书和电影等,而且还能享受免费办证、免费阅览、通借通还、电子阅览等各种便捷服务。
平桥的农民真是很幸福。如果和过去农村的文化环境相比,他们现在的文化生活算得上进了天堂。过去那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生活状况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不爱看、晚上没事干”的时代也早已结束了。如今忙碌了一天的他们,闲暇之余有了多样的选择:看书、读报、上网、看电影,甚至参加培训,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姿多彩。
在看到农村文化建设光鲜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文化站建起来了,但是没钱买设备,只是空壳子;工作人员多是兼职,很多人对指导农村文化一窍不通;村级文化大院这一块,国家目前还没政策,除了一些赞助和地方财政投入外,更多的是“靠天吃饭”——经济好的村自己建,穷村只能是眼馋……诸如此类。因此,相对经济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目前存在四个不足,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明显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所以,好多地方的乡镇文化建设只是一个“空壳子”或是“花架子”。否则,有些地方也不会出现打牌赌博成风、红白事大操大办、酗酒聚众闹事等现象抬头的趋势。
看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光有热情和“架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政策、有阵地、有队伍、有机制。像平桥区那样,按照综合性、多功能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扩展功能、共建共用,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技知识普及、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应,真正为农民群众提供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民改变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接受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