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皮曙初

湖泊见底,江河断流,渔船搁浅,农田干涸……本该水源丰沛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经受一场罕见旱灾,一场与自身禀赋极不相称的剧痛。全力抗旱中,如何改善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众人思考的严肃问题。

在正常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眼下应该是降雨丰沛,为工农业生产带来充足水源。今年突如其来的持续干旱,让这些素来以防汛为当务之急的地区措手不及。多年未有的降雨偏少和长江上游来水不足固然是大旱的重要原因,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保护不够重视同样值得警惕。

干旱是我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近些年来缺水问题更有从北向南发展的趋势。但长期以来在不少人心里,干旱是北方地区的问题,南方地区江河湖泊密布,降水丰富,不会出现大旱。因此,多年来南方不少地方对水资源管理粗放,重开发轻保护,重利用轻节约。一些地方发展工业过程中对水生态破坏严重,围湖造田、填湖造城、围水造楼……导致湖泊面积大幅缩小,蓄水和调节功能严重萎缩。从去年西南大旱到此次南方旱灾,抗旱一线“有库无水,有水无泵,有泵无渠,有渠不通”的尴尬,频频暴露出水利建设的滞后和不足。

据记者了解,目前南方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设计标准较低,加上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抽、排、蓄都达不到实际要求。对此,今年中央专门围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出台了一号文件,就是要将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体现“兴水利、除水害”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这场大旱,终于使素来不缺水地方的人们懂得了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带来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涝与干旱交互的威胁或将成为常态。而人口总量的继续增加、工业的不断发展,都将使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重。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推动科学发展,从长远来讲,这或许是此番大旱给我们带来的更深层面的思考。

(新华社武汉5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