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围绕要素瓶颈,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建立完善投融资平台,破解融资难题。2010年,该县充分发挥金财担保公司的作用,先后为7家企业提供8000万元的担保,同时,在已成立的滨城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又筹集1亿元资金注册成立了“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先后为入园企业和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1.22亿元;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全年储备土地2000余亩。

围绕社会和谐,妥善安置群众。该县坚持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启动了桂花、立城2个职工居住生活服务区建设,计划安置群众、职工15000人,目前,已安置2000人。同时,统筹考虑群众的居住、就业、医疗、保障等民生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切实维护失地群众权益,尽最大努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和谐发展。

围绕产城融合,共享社会资源。该县结合产业集聚区紧邻老城区、位于新城区的实际,坚持结合“老”字、突出“新”字、强化“亮”字、追求“优”字,实现了产业集聚区内外的资源共享,推动了产城融合。通过对产业集聚区新修的道路和各入园企业进行绿化、亮化、美化,树立集聚区和企业的整体形象,使450公顷建成区成为淮滨的新景区;通过对淮滨县产业集聚区南组团的120公顷老工业区作为优先发展区域,并与新工业区无缝对接,优化了各种资源,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又好又快

通过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抓手,淮滨县创新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机制,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截至目前,该集聚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5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354050万元,拥有企业(单位)62家,从业人员17300名。一个功能分区明晰、基础设施配套、主导产业突出、管理水平先进、环境整洁优美的新型产业集聚区已具雏形。

据了解,今年,该县继续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积极构建“三大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力争全年完成投资24.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6.4亿元,工业项目18亿元,新增入驻企业(项目)10家以上,新增从业人员3000名,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亿元。”淮滨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夏明夫向记者介绍说。

据介绍,今年,淮滨县发展产业集聚区的思路是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区的轻纺和食品加工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关联、产业集聚、产城合一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各种招商活动,加快培育主导产业。

围绕“园中园”突出抓好产业招商。该县规划建设“食品工业园”和“纺织工业园”,并围绕这两个“园中园”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全年引进食品项目6个以上、纺织项目4个以上。

在“高”和“大”上做文章。该县突出做好“天津康师傅”、“杭州双利”、“茂隆(福建)食品”、“申花纺织”等投资数额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或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同时,瞄准全国500强企业,积极收集新的招商线索,力争在大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上有新突破。

把“回归工程”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开展亲情招商。淮滨县73万人中有20多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其中不乏成功人士,该县针对他们或通过他们进行招商,时间短,效果好。

围绕重点地区开展针对性招商。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针对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实际,该县计划在这些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派驻招商人员,开展密集的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为了确保今年的产业集聚区工作继续实现又好又快开展,该县明确提出三项制度:一是坚持联审联批,加快企业入驻,项目落户。二是对2011年新建、续建项目倒排工期,实行节点控制。三是将2011年的新建、续建项目分包到产业集聚区领导班子成员,细化责任,强化服务。

针对制约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瓶颈,该县继续创新工作机制:依托“和顺发投公司”进一步深化BT模式,盘活集聚区存量资产和优质资产,加大银行融资力度,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成立小额信贷公司,为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周转的用地指标主要用于产业集聚区建设,力争全年储备土地2000亩,保证项目用地需求;通过建立完善人才交流平台,免费培训企业员工或为企业培训员工进行补助等,帮助企业解决人才制约问题。

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从2008年开始规划建设,规划面积790公顷,主要分为南北两大片区,北片区位于火车站东南侧,面积为200公顷;南片区位于县城新区东侧,红云路以东,东湖北路以北,面积为590公顷。截至2010年年底,建成区面积已达450公顷,累计完成投资402900万元,拥有企业(单位)62家,其中,工业企业43家,从业人员15900名。该产业集聚区起步不算最早,但从目前情况看,实际工作成效的确取得了又好又快的骄人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