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贱伤农”和“卖菜难”现象仍在持续。令人费解的是,市场上出现了菜农市民“两头诉苦”、流通商“中间喊冤”的怪现象。
针对这一轮菜价异动,原因众说纷纭:“供大于求”、“流通环节过多”、“成本增加”……记者在广东、浙江、北京等地采访调查发现,各种“表象”原因背后,菜价调控措施在部分地区执行“走偏”是重要的深层原因,“价高就压、价低就扶”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调控怪圈亟待打破。
“两头诉苦、中间喊冤”,菜市怪现象为何产生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24日,重点监测的18种蔬菜平均价格连续四周回落,累计下降21.1%。
但记者在浙江、广东等地采访发现,在菜农对卖菜难、价格过低叫苦不迭的同时,市民却仍感到“买菜贵”,而被认为“低进高出”赚取过高利润的流通商也大倒苦水。
广东徐闻县蔬菜种植大户李进权告诉记者,今年菜价波动十分异常,3月开始,蔬菜收购价一直下跌,现在韭菜、茄子一斤只卖两三角,尖椒五六角。杭州佳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渭尧说:“种芦笋勉强持平,生菜、花菜一亩要亏六七百元。”
然而,“菜园子”里价格过低却并未明显传导到“菜篮子”。深圳爱华农贸市场一些摊主反映,今年蔬菜价格总体比去年高。一位正在买菜的市民说:“单是买菜,今年每个月就要比去年多支出100多块钱。”
菜农、市民为何对蔬菜价格感受大不相同?是不是中间流通环节利润过高?批发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直“喊冤”。广州最大的果蔬批发市场批发商廖祥裕说,油费运费上涨,各种成本增加,但菜价却在下跌,生意是“最难做的一年”。
“两头诉苦、中间喊冤”——菜市为何出现这种按常理来说不该同时共存的怪现象?受访的菜农、流通商、基层干部、专家普遍认为,直接原因在于,一方面,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导致供过于求,出现“卖菜难”“卖价低”,另一方面,流通环节多且层层加码,税费、管理费、摊位费、批发市场车位费、损耗等负担重,运输、包装、人工等成本增加,使消费者未能感受到菜价的明显下降。
地方调控为何总是“慢半拍”
然而,在各种“表象”原因背后,一个被忽视的深层次问题则在于,一些地方稳定菜价的调控通常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信息预警和指导明显“慢半拍”。
“蔬菜价格不正常波动,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一些调控政策有所偏颇造成的。”中国农经学会常务理事顾益康说。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分析说,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被民间称为“国四条”、“国十六条”等一系列针对农产品价格调控措施,并就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自给率、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等做出了系统规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更多地选择了“短平快”的调控政策,将重点放在蔬菜种植扩大面积、提高自给率等量化目标上,而对流通体系改善、信息体系建设等长效机制重视程度不够。
多位受访的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这种对确保“菜园子”、稳定“菜篮子”缺乏长远考虑,简单实行“价高就压、价低就扶”的办法,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政府需要未雨绸缪
针对当前“菜贱伤农”问题,各地纷纷采取组织企业、超市等采购蔬菜等措施来缓解问题。但打破“农民卖贱”、“市民买贵”怪圈,还需政府未雨绸缪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做大量工作。
“关键在于政府能够建立并维持一个良好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下蔬菜能够顺畅的从‘田间‘到‘餐桌’,并形成良性循环。”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副院长孔英说。
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致力于建设高效灵敏的农产品产销信息搜集和发布体系,及时反映产地、销地的交易价格信息,强化对生产、市场和价格走势的分析预警,引导蔬菜生产者、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减少市场盲目性,避免蔬菜产销大起大落。
(据《新华每日电讯》吴 涛 商意盈 刘元旭 万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