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郭瑞民与市委常委、信阳军分区政委韩强毛,信阳军分区司令员夏世富等军地领导共商“互办五件实事”方案。孙明江 摄
市委书记王铁带领市“五大班子”领导参加“军事日”活动。本报记者 张泽元 摄

□徐 强 焦景宏 孙明江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这首著名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从这里,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唱响全国的。

风雨如磐,抹不去革命摇篮的英雄本色;岁月如歌,唱不尽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代代相传的双拥优良传统,2007年又添新绿,军地开展的“互办五件实事”活动再次成为鲁豫大地双拥工作的新亮点,受到省军区、军区首长的赞扬,济南军区政委杜恒岩作出批示,要大力总结宣传“信阳经验”,《全国双拥工作简报》转发了我们的做法。

“互办五件实事”,打开了一扇窗口,围绕战斗力和生产力的跃升凝神聚力,拓宽着双拥的视野“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站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市委书记王铁既自豪又感到了沉重的责任,他经常告诫大家:“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发扬光大。置身红色沃土,就要争当红军传人。”

王铁的话,并非无的放矢。在红色的历史传承中,我市的双拥工作年年有新发展。然而,在双拥热潮的背后,军地双方也有很多无奈和尴尬:我市是驻军大市、兵员大市,优抚对象多达30万人,居全省第一,待安置的转业退伍军人比省内其他城市多出好几倍,甚至十几倍。可我市作为贫困地区、自然灾害多发区,却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于是,在拥军优属的工作中,一方面有许多急事、难事要办,另一方面双拥工作很多时候,还仅仅停留在重大节日期间的走访慰问和礼尚往来上,有人称这种现象是“八月花开遍地香,新春佳节热起来”。如何找到一个强劲的抓手,集中力量破解困扰部队和地方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双拥工作质量?

2006年12月5日,窗外寒风冽冽,室内暖意融融。新年度的党政军座谈会如期举行,少了些相互寒喧,更多的是探求双拥工作创新发展的良策。会上,市委书记王铁将上述命题摆到了各位军地领导的面前: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创新双拥工作载体,拓展双拥工作领域,丰富双拥共建活动内涵,增强双拥共建活动成效,进一步提升双拥工作境界?

寻求问题的答案最有效的办法问计于民、问计于兵。驻军各单位同地方党政领导一起深入基层部队、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发放调查问卷2000多份,10多次召开座谈会,与500多名官兵和群众促膝谈心。与此同时,军地各级也纷纷开展了“我为双拥献一策”的活动,“肩上责任是什么、我为和谐做什么”的大讨论,发动群众和部队官兵对双拥工作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与意见万余条。

经过梳理汇总,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在军地领导心中闪烁,思路也渐渐开阔、明晰。翌年,市委常委议军会上,军地达成共识:主动破除狭隘的思想认识,自觉帮助对方排解困难矛盾,以每年“互办五件实事”为抓手,着力解决影响军地建设发展的重难点问题。

军地之间“互办五件实事”活动一经提出,就受到军地各级高度关注。为确保这项活动能落到实处,军地各级还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然而,组织好建立,列项也不难,真正要把事情办成可就不那么容易了。驻信阳部队进出道路、供水用电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少难题,解决这些难题,理所当然地成了第一年度“互办五件实事”的首选内容,但却需要千余万元经费。这对于富裕地区来说,或许不是什么难题,可10个县区中就有8个贫困县,筹措这笔经费不是咬咬牙那般简单,它考验着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局意识与政治视野。

市委常委会上,王铁引导大家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上去看待:“部队进出道路不畅,平时影响抢险救灾出动速度,战时就会贻误战机,于军于民于国都不利。如果我们只算经济账,不仅经济上并不沾光,政治上更是丢了分!”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不仅帮助大家坚定了出资解难的决心,千余万元经费很快到位,为部队整修道路、铺设供水管道、架设水塔、改造用电线路等工程立即上马。市县(区)领导们反映,更为可贵的是从中得到了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上了一次活生生的科学发展观实践课。

如果说拿出大笔资金解大难需要宽阔的政治视野的话,那么,面对政府机构改革、企业减员增效、安置难度日益加大的困难,做好转业退伍军人安置工作,解决随军家属就业问题,就考验着各级领导国防意识的强弱。“转业军人选好岗,随军家属不失业”,仅去年一年,全市上上下下、各行各业克服重重困难,就接收安置转业干部、退伍军人、随军家属1000余人,基本做到了安置对象、地方、部队“三满意”。

随着军地“互办五件实事”活动的持续进行,随着急事难事的逐步解决,对实事的确定也从政治视野导向下的钱物投入,转向具有长远眼光的科学审视,那就是紧紧扭住战斗力、生产力提高的关节点,发挥军地各自的助推优势。地方把部队自身无法解决的难事、关系军事斗争准备需要的大事、官兵关注的急事作为关注点。驻地部队则提出了“四个注重”,即:注重抢险救灾、注重新农村建设、注重重点工程建设、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摊开军地“互办五件实事”4年的实施方案,惊喜地发现,“继续开展军事技术人才培训”、“与贫困大学生结对帮扶”、“援建希望小学”等字眼屡屡出现。

“需求点”就是最佳“融合点”。军地领导深知,人才是国防建设的第一资源,是强军之本。实现经济腾飞同样需要有高素质人才作支持。培育更多高精尖人才,为军地长远发展增添后劲的想法便不谋而合。

这年深秋的一天,驻军某炮兵部队外训归来。像往常一样,信阳市领导带着猪肉、米面、蔬菜去慰问,却发现部队官兵不像往常一样士气高昂。原来,部队打靶因原有的夜视瞄准仪捕捉不到新“目标”,在兄弟部队面前丢了丑。市领导回来后当即指示有关部门协调科研院所的专家,赶到该部帮助共同改进夜视瞄准仪。经过40多天的努力,这一难题终于得到解决,在第二年秋季的实弹演练中这个部队高奏凯歌。

这件事使市民政局局长金振明感慨颇深:“拥军办实事也要与时俱进,送科技、送人才事关打赢,积极为部队科技兴训创造良好条件,更能贴近军队需求。”

新思路带来双拥工作的新变化。4年多来,我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建立科技拥军基地123个,支持部队开展科研攻关145项,培训专业技术骨干6900余人次。驻地部队也在完成抢险救灾任务的同时,捐资筹资650多万元支持驻地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先后出动兵力10多万人次,参与重点工程40余项,植树种草、绿化荒山3多万亩。一大批困扰部队战斗力建设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得以破解。

双拥为载体,和谐是目标。目前,科技拥军、智力拥军、文化拥军,支农兴教、保护环境等关乎部队战斗力建设和地方科学发展的项目已经成为信阳市双拥工作的新亮点。

历数军地“互办五件实事”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市委常委、信阳军分区政委韩强毛感慨地说:“‘互办五件实事’活动,不仅为推动双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每办一件实事,也升华了一次认识,每安排并完成一个年度的实事,更开拓了军地双方的视野,提升了双拥工作的境界。”

“互办五件实事”,竖起了一面镜子,凝视越久,了解越深,干群的国防观念、官兵的宗旨意识不断升温互办实事,需要互相了解;了解越深,情谊越长;情长意切,干群的国防观念和官兵的宗旨意识便在办实事中不断得到强化。而这些无不源自我市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和积淀在其中的优良传统。于是,挖掘和保护红色资源便成了我市进行优良传统教育、强化国防意识、推动双拥工作的重点工程。

刚刚建成的“红军广场”,是块位于市中心的风水宝地。寸土寸金的价值,让众多商人竞相开出惊人的高价,但市领导始终不为所动,四处筹措资金,在这里建起了国防教育功能齐全的“红军广场”。面对种种不理解,市领导的话更发人深思:“经济效益差了,可以赶一赶,国防意识丢了,那就危险了!”

近年来,我市先后筹集7000多万元,建起了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整修了罗山何家冲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光山王大湾会议旧址、商城金刚台红军洞群等120多处革命遗址,并依托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苏区革命首府纪念馆等场所新开辟了51个国防教育基地。

得知素有“铁军”之称某集团军修建军史馆,市领导驱车350多公里,将100万元带着体温的转账支票交到集团军领导的手中。

深厚的历史传承,深入心灵深处的红色教育,如丝丝春雨,无声地潜入信阳干部群众的心头,强化着人们的国防意识、双拥意识,催生一大批崇军尚武的地方领导。

张明春,这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的副市长,一口气能说出世界10多个国家先进战斗机、核潜艇、巡航导弹的性能特点。在他的办公室里,国防报刊和《毛泽东大战略》、《百年战争评说》等军事理论著作占据了书柜的“半壁江山”。也正是凭着这种强烈的国防意识,他时时处处深入双拥工作的第一线,开创了“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等诸多双拥工作的信阳“第一”。

被誉为“军事通”的女书记——潢川县县委书记焦豫汝,支持国防建设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在她的推动下,全县中小学校中实行国防教育“一长三员”制度,即:国防教育副校长、国防教员、军事教练员、校外辅导员,把国防教育作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使该县初步形成了“县有中心、乡有基地、村有教育点”的国防教育网络,也促发全县人民群众爱国拥军热度持续升温。

“年办五件实事,难度那么大,需要的钱物那么多,地方党委、政府行动那么自觉,人民群众那么拥护,没有优良传统的映照和国防意识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信阳军分区司令员夏世富动情地说。

的确,过去,信阳军分区与各人武部之间通信联络只有一条外线电话,功能单一且存在安全隐患。市委、市政府组织地方相关职能部门多次现场办公,使军分区率先在省军区实现了联通所有人武部的语音、图像、数据“三网”通信,大大提高了国防动员指挥效率。近年来,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驻地部队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改善,仅军分区系统就新建独立营院8个。

人民待我胜亲人,驻地处处赛故乡。“面对第二故乡的慷慨,为人民的利益,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也会热血沸腾……”这是驻信阳某炮团干部范慧,在请求参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任务时,代表官兵写给团党委的请战书。

服务人民越自觉、越彻底,对人民的爱才能彰显得越充分、越炽烈。看到驻地依旧贫困,感恩于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挚热深情和慷慨无私,许多官兵纷纷提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老区人民早日实现从“光荣之家”变成“小康之家”的梦想。

为增强官兵的宗旨意识和拥政爱民的观念,在开展“互办五件实事”活动的过程中,驻信阳市各部队的100多名官兵代表在军分区的统一组织协调下打起背包,分别走进大别山区的群众家里、县委党校和企事业单位,实地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驻地社情、民情,收集当地群众需要部队帮助解决的具体问题。

据了解,“互办五件实事”活动开展以来,每一个基层武装部和驻军团以上单位定点帮扶一个贫困村,每名专武干部和团以上干部包扶一户贫困烈军属。4年时间,老区的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处处洒下了子弟兵真情帮扶的汗水。35个贫困村从穷到富的变迁历程、228户贫困军烈属走上致富路的故事,都见证了驻军官兵对第二故乡的一片深情。

热爱人民,不仅是一句句铮铮誓言,更是一个个具体行动。近年来,我市分别遭遇了5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旱灾,驻军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次次都吹响集结号,奋勇当先。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每一次灾害来临,子弟兵都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我市历史上大灾无大险的奇迹。

“大别山流动医院”是群众对驻军第154医院爱民医疗队的爱称。这个医院为解决山区群众看病难的问题,专门抽调一批业务骨干,将两辆“山花牌”面包车改为医疗车,并在车内设置了消毒室、诊断室、药房、B超室和手术台,配上齐全的药品,定期深入偏远山区义务为群众送医送药。几年来,这所“流动医院”行程达5万多公里,免费救治危病群众1000多人,为老区培养医务人员2000多名。

在军分区政治部上报的材料中看到这样一组数字:4年多来,信阳驻军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出动兵力10多万人次,动用机械车辆1000台次,为地方节约资金8000余万元,配合地方新建改建公路80余条、高压线路200多公里,为我市跻身“国家级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和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作出了突出贡献。

真情源于内心深处的爱。“互办五件实事”活动,在军地双方竖起了一面镜子,你了解我的难处,我知道你的需求,实事的叠加,是难题的递减,是情感的增进,为老区双拥工作增添了无穷的力量,催开了朵朵双拥之花。目前,以‘八一路’、‘连心桥’、‘双拥林’为代表的一批军地互办实事工程成果已成为信阳最新景观,为革命老区增添了无穷魅力!

“互办五件实事”,创设了一种机制,融合发展,互惠双赢,不断赋予双拥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应时而变,顺势而为。军地“互办五件实事”活动贵在深入,重在坚持。如何保证互办实事的落实与质量?对此,我市军地领导有一个共同的认识:着眼长远,科学规范双拥工作,不断完善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政策法规。

为此,我市军地各级都始终把这项活动放在心上,抓在手中,他们在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认识到位、领导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和督查到位的“五个到位”要求,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法规制度、服务网络的制度体系。

靠制度抓落实,靠机制促运转。在军地双方开展“互办五件实事”活动的过程中,我市通过召开双拥座谈会、研讨会、报告会,总结当地多年来双拥工作经验,并把好做法、好经验,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健全了比较科学完善的双拥政策法规。随着军地“互办五件实事”活动逐步深入,一整套完善的双拥工作新机制也渐渐形成。

——联席会议制度。军地双方定期召开“互办五件实事”的联席会议,及时互相通报信息,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做法,分析活动开展形势,协调解决活动遇到的困难矛盾,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为活动的开展理清思路、创造条件。

——现场办公制度。在军地“互办五件实事”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军地“一把手”要按照领导责任制及时进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为“互办五件实事”活动扫除障碍。

——检查督导制度。他们注重强化执行力,主动把“互办五件实事”纳入年度双拥工作目标考评范围,作为市委、市政府“两办”重点督查的内容,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巡视督查,并在联席会议上进行通报,对进度缓慢的单位跟踪问效、限期落实,维护了制度机制的权威性严肃性。

——总结讲评制度。依据年度双拥工作目标考评情况,每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军分区都联合组织军地相关人员对当年“互办五件实事”活动进行总结,大张旗鼓地表彰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自然,“互办五件实事”并不仅仅就是五件,双拥工作也不会仅仅局限在年初安排的几件实事之中。“酌情随议”便是市军地开展双拥工作的一个灵活反应机制,与“互办五件实事”相互补充,遇到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军地领导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商议解决办法,使双拥工作大事能办好,急事能快办。

前不久,为检验部队紧急拉动能力,上级给驻信阳某部下达了带有执行紧急任务背景下的实兵拉动演练,并要求中途紧急补充生活用品和部分战备物资。当天21时,军地双方互通信息后,我市23个部门协调配合,连夜就备齐了食品、手套、口罩及各种钢钎绳索、编织袋等部队急需的生活物资和抢险救灾器材,比预计时间提前了4个小时,确保部队准时出发。如果按照提议、研究、部署、协调等正常程序来操作,当夜无论如何都难以完成保障任务。

近几年,军地双方还围绕双拥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和完善了10多个政策性文件,使《走访慰问制度》、《军地互通情况制度》等30多个配套规定和办法成双拥工作机制的新内容。现在,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军转干部和城镇退伍士兵安置、军人合法权益保护、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军事设施保护等工作,项项都找到明确规定的“条条框框”。

各县区还针对不同行业和地域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拥军优属的地方性法规。比如,新县设立了拥军优属奖励基金;罗山县、光山县作出为复转干部、军嫂及退伍军人免费技能培训的规定;平桥区、息县等地规定军人子女入学不受学区限制;一些大中型企业还作出军人家属不下岗等特殊规定……

政策法规的生命力重在有效落实。2009年底,根据市双拥工作人大巡视制度组成的军地人大代表巡视组,对全市双拥机制与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大检查。结果发现:有部分学校在执行《现役军人子女优先入学制度》时,私下打折扣,搞变通,导致部分军人子女不能择优入学。对此,有关部门按照规定对3所学校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主要领导停职检查,在军地产生良好影响,促进了双拥机制与制度有效落实。

纲举目张,在条条制度和规定的约束下,全市各界群众自发的双拥活动已经由点到面,从行政引导到自觉行为,形成了空前浩大的声势。“双拥共建,双向奉献,共谋发展,互利双赢”已经成为军地双方共同遵循的发展理念。近年来,我市在军政军民关系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下,GDP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驻军部队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和谐发展的生动局面,成为令人瞩目的“信阳现象”。

“互办五件实事”,营造出浓浓的氛围,主角领唱,军民高歌,催生双拥之花遍地绽放年年办实事,件件影响大。我市军地“互办五件实事”,如奔涌的潮头,引领出了波澜壮阔的双拥大潮,形成了政府牵头、行政引导、行业踊跃、群众热心的双拥新格局。

市民政局的同志自豪地向笔者介绍:我市200多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建立了双拥机构,村、社区均建立了“军人家庭服务中心”和“送温暖小组”,全市涌现出各种双拥组织4650多个。部队官兵与驻地群众结成双拥共建对子356个,成立扶贫帮困小组345个。从军营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网络化的双拥组织,保证了双拥工作领导力量到位、组织体系健全、指挥协调有力。

2008年,汶川大地震,山河共泣,神州同悲,驻地部队官兵闻令而动即将奔赴抗灾一线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红土地上传播开来。绵延80余公里行军路上,演绎了一曲新时期军民双拥的壮歌。救灾部队行军沿途的20多个大中小型超市、小卖部,连夜开门开放,要什么搬什么,打个条子就可以走人,不用付款。有些距行军沿途较远的超市,还组织车辆将方便面、火腿肠等食品运送到高速公路服务区补充部队,不少群众还带上自家制作的干粮,送到官兵手中。10多名拥军模范专程驱车20多公里,为官兵们送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大爷,骑自行车走了10多公里山路,将一篮煮鸡蛋送给部队官兵……这感人至深的场景令官兵热血沸腾。

爱军队、固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在这座美丽的城市,笔者时时处处感受到浓烈的拥军氛围。

行业拥军,可谓是360行,行行拥军忙。粮食部门率先在全省取消县级自筹,实行统一配送,每年义务为部队送粮200多万公斤,并承担了10余万元的运费、装卸费;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淮滨县电信局将43部电话开到抗洪一线,供官兵免费使用,67名“的哥”自发组成“拥军车队”,义务接送部队官兵;在日常的生活中,公、检、法、司等部门联合设立“涉军维权工作站”,24小时为军人军属提供法律援助;供电部门多年持续保障部队用电的最低价格,减免电力工程等费用450多万元;教育部门按照“就近、就好、优先照顾”的原则,确保军人子女享受最好的教育……

群众拥军,更是自发踊跃、热情如火。每当得知有参演部队要途经信阳,沿途就挤满了欢迎的群众。热情的群众24小时免费为官兵提供热水、食品;个体户自发给官兵们送来了西瓜、饮料等……平时更有为军烈属和部队服务的各类群众组织4600多个,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乡村,他们常年累月、默默无闻奉献着对军队的爱。

信阳籍军校学员陈心良为救战友不幸牺牲,平桥区郊区邮政支局职工赵海菊坚持十几年如一日精心照顾陈心良的父母,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潢川县优秀农民工黄久生用打工挣来的100多万元,15年持续接济680户军烈属和孤寡老人,被评为“2008·和谐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新县民政局优抚股长张新梅把军烈属当亲人,被河南省评为“巾帼拥军先进个人”。在我市像赵海菊、黄久生一样的爱国拥军模范,数不胜数,先后有46名拥军模范受到国家和省级表彰,有327名受到市、县级表彰。

漫步我市的街头巷尾,“军人优先”、“军人绿色通道”及拥军优属标语处处都让你感作为军人和军属光荣和自豪感。一种浓厚的双拥氛围正在成为信阳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双拥文化也正在成为老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驻地是我家,人民是亲人”。驻信阳部队官兵更是对第二故乡倾注一腔真情,热爱信阳、建设信阳、宣传信阳、富裕信阳、增辉信阳已经成驻军官兵自觉行动。在信阳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处处都有子弟兵的身影,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他们勇挑重担;在人民群众遇到困难时,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他们挺身而出,不惜用鲜血乃至生命捍卫人民群众的利益,用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心中铸起了一座座丰碑。

居住在淮河滩区的700多户群众,每年都要饱受洪灾之患,地方政府决定重新选址建设新村,得知消息,驻军官兵纷纷请战。2008年春节刚过,官兵们就开着挖掘机、铲车,背着背包,扛着工具,浩浩荡荡开进新村建设工地。感动得村民们燃起鞭炮,敲响锣鼓,拉起了“感谢共产党、感谢解放军”的横幅。

在驻信阳72319部队采访时,笔者看到一份该部与商城县余集镇迎水村小学“1+1”助学结对登记表,那是10名留守儿童与该部部队长李延升、政委李维清及部分官兵对口资助的见证。不久前,部队拉练来到这个偏远山村,发现这10个留守儿童家境贫寒、缺少照料,便发起了这次助学帮教活动。

这只是驻信阳部队积极开展“资助贫困大学生献爱心”、“一帮一爱心助学”活动的一个缩影,目前,驻军官兵已帮助首批百名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正在资助上千名贫困学生就读。200多名团以上干部更是率先垂范,每人与一户贫困军烈属结成帮扶对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为把革命老区变成富裕地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宏伟,某装甲仓库干事。路遇车祸,他冒着生命危险打碎车窗玻璃,奋力救出8名群众;李波,某部警调连班长,当他看到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追杀群众时,迎着歹徒寒光闪闪的尖刀,挺身而出,用鲜血保护了群众生命的安全……

在这方秉承着革命优良传统的家园,像这样的双拥故事,就像洒满晴空的星斗,数也数不清,讲也讲不完。伴随着时代的脉搏,信阳军民一道携手并肩,在“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信阳”的征程中演绎着一曲又一曲军民鱼水情深颂歌,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双拥高潮。

驻足这块红色的土地,透过清晨薄薄的雾霭,远处的红军广场上,晨练的人们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老年合唱团迎着初升的太阳引吭高歌,阵阵“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在大别山间回荡……

——原载2010年11月25日《前卫报》一版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