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李忠发 王经国

短短半个多小时,7个记者提问,8个问题,27日举行的中国国防部首次例行记者会异常干脆简洁,颇具中国军队特有的风范。例行记者会制度的正式建立,展示的是中国军队的自信和开放,迈出了增加中国军事透明度的重要一步。

尽管时间不长,但记者的提问几乎涵盖了最近外界关注的所有“敏感问题”:航母、歼20试飞、网络黑客以及中美、中日、中印军事关系和上合组织军演等。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对此一一回应,并正式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访美的消息。

例行记者会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中国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取得了相应发展。中国奉行的防御性国防政策世所共见,中国军队威武之师、和平之师的形象深入人心。

无可否认,伴之而来的也有不少对中国国防改革、军力发展、军费开支、新型武器装备开发等问题的疑问、质疑,甚至所谓的“中国军事威胁论”……

要增信释疑,需要提供事实;要止谣平诬,更要主动发声。国防部首开例行记者会,无疑是在既往发布《中国国防白皮书》、举行专题发布会基础上,推出了新的互动信息传播平台,以回应海内外关于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种种关切。

这一制度的建立,同样是增加中国民众知情权的必然选择。通过定期新闻发布,无疑可以满足国内民众对军事信息公开的期待,去除不必要的“神秘化”,让更多民众了解我们的国防事业和军队发展,了解国防和军队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诚然,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事涉国家安全,信息公开和透明需要一定的过程和尺度。这一点,无论是世界上哪个国家,都概莫能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随着发布制度的完善、权威性的提高、参与面的逐步扩大、发布方式和时效的改进,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大楼内的新闻发布厅将成为所有关心中国发展的人们了解中国国防、了解中国军队的重要窗口。

(新华社北京4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