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一民

最近,信阳和上海、香港有关方面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建设鸡公山国际影视基地项目,由此引出了信阳和上海“一申两地”的历史佳话。

所谓“一申两地”是指信阳和上海的别称均为申。一个是位于东南沿海、世界驰名的大都市,一个是位于中原腹地、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两者同名为申,不仅仅是巧合,更是有着历史的因缘。

上海除了称申外还称沪。上海称沪据说是上海的先民多为渔民,他们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扈字后来衍生为滬,而后又简化为沪。至今人们还简称上海为沪。

上海称申是因为春申君的缘故。春申君名黄歇,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相国,春申君是他的封号。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同为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春申君的家乡在今信阳市潢川县,这里也是他最初的封地。公元前248年春申君改封吴地,即今上海、苏州一带。传说他在吴地曾带领百姓屯垦良田、疏通河道、发展生产。今天的黄浦江就是当年开凿的河道。因此,历史上黄浦江曾经又名黄歇浦、春申浦、申江、春申江,而后人也将上海称为申。至今上海还有与春申君有关的春申村、春申祠等。

虽然春申君是今信阳市潢川人,但信阳(主要指原县级信阳市、原信阳县,即今浉河区、平桥区一带,下同。)称申则与春申君无关。信阳称申是因为在西周末期它是周幽王的岳父、周平王的外公申伯的封地。史书称之为古申伯国。解放后信阳曾出土一块古碑,上面就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古申伯国”碑文。可惜此碑毁于文革时期。致于以“申”指代信阳始于何时,笔者囿于阅读范围尚未见到有关史料。1988年原县级信阳市创办了一份晚报,名曰《申城晚报》。从此,“申城”作为信阳的别称广为人知。2011年1月21日,浉河公园内正式落成开放的申伯楼,更是彰显了信阳乃古申伯国之地的悠久的人文历史。

关于信阳称申还另有一说,即同上海一样,信阳称申也是因为春申君。这似乎是一种误解。春申君是晚于申伯500多年的战国楚人。他最初的封地史书记载为“淮北地十二县。”据学者考证乃今潢川、息县、淮滨一带,而并非在信阳。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误解,两年前信阳始建申伯楼时,楼名并非申伯楼,而是春申楼。当时有媒体在报道中说“信阳因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封地而称申城。追本溯源,将在浉河公园内立‘春申楼’以彰显其名,以缅其德。”后有学者指出,春申君的家乡和封地及其活动范围都不在信阳,故楼名又改为申伯楼。

由此看来,上海之申和信阳之申虽然各有所指,但两地却因春申君有了一段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如今因鸡公山开发,两个申地又走到一起同续历史佳话,实在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春申君若在天有灵,也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