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阳红风暴”启动仪式。 张一帆 摄 |
![]() |
□本报记者 赵恩烽
腾挪转换之中,信阳茶经济实现了延伸和拓展。
信阳茶由绿变红的华丽转身,给信阳的茶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了“信阳红”红茶的娇媚和艳丽。品“信阳红”,一茗红天下。
“信阳红”风暴,一个全国茶业界不容忽视的话题,“信阳红”品牌,一个全国茶业界不容忽视的新秀。
2010年——“信阳红”元年。河南茶人应该牢记这一历史时刻,因为信阳人在2300年的信阳茶业史上书写了新的一页。
如果说“信阳毛尖”绿茶开启了信阳茶产业一个时代的话,那么,“信阳红”红茶的面世,则是信阳茶产业又一个时代的开启!
纵览这一波澜壮阔的画卷,这一新时代发端于2009年12月27日,履新河南不久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浉河区调研茶产业发展情况。当听到“信阳毛尖”绿茶产量很低时,他说,绿茶一般一年只采一季,就是春季,并且春季还分雨前茶和明前茶,这个产量很小。实际上,茶叶一年可以采摘好几季,春季茶以后还有夏季茶、秋季茶,甚至有的地方还有冬季茶。我们现在的绿茶,采完春季茶之后,夏季茶、秋季茶怎么办呢?做绿茶不行,维持不了“信阳毛尖”绿茶的品质,那么,夏季茶、秋季茶是不是可以用来做红茶?当来自浉河区白云村红茶研发基地的工作人员将信阳红茶端到了他们面前,卢展工书记看着透明的红汤,闻着清香的红茶,高兴地说:“信阳毛尖又添了一个孪生兄弟,信阳红茶。”高兴之余,卢展工给这个“新生命”起了个厚重而鲜亮的名字——信阳红。
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闻风而动。市委书记王铁专门带领有关县区主要负责人赴全国主要红茶产区考察红茶生产,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信阳红茶的研发生产进行研究。市长郭瑞民多次深入信阳茶叶主产区,就信阳红茶的开发生产提出明确要求。副市长张继敬先后3次主持召开会议,对红茶开发生产作出动员、规划和安排。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市、县(区)茶叶主管部门及有关茶叶生产企业迅速行动起来。市、县(区)成立了高规格的红茶开发指挥部,制订了红茶研制百日攻坚行动计划,抽调精干人员组成强有力的执行工作组。技术上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召开茶学专家座谈会,对信阳开发红茶进行可行性论证;一方面派人到安徽、福建和湖南向权威专家求教,探求高纬度茶区生产红茶的技术理论。有关人员两赴安徽、三下福建,走访两省主要红茶产区,对各地的红茶生产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认真研究,虚心学习。引进人才,克难攻坚,上下联动,联合攻关。结合信阳实际进行反复论证,不断地研制试验,吸收“闽红”、“祁红”、“川红”等国内知名红茶的工艺,探索出信阳红茶的制作工艺和质量标准。通过实地考察对比,结合“信阳毛尖”鲜叶原料的小叶种等品质特点,以综合利用夏秋茶鲜叶资源为指导,结合我国高等红茶生产出口能力不足,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现实,进行产品市场创新,将信阳红茶定位为高端功夫红茶。
信阳茶农收入少和茶叶企业的弱势,直接导致“信阳毛尖”绿茶整体“话语权”的缺失,信阳种茶历史悠久,种植广泛,工艺独特,品质好,“信阳毛尖”绿茶对采摘和工艺要求都很高,茶农一般都只采春季茶,而夏、秋季茶基本都扔掉了,每年茶叶的利用率不到60%。就目前的形势看,短期内“信阳红”红茶在借“信阳毛尖”绿茶的势头发展,等将来“信阳红”红茶在全国甚至世界上打响了名声,让更多消费者认可和喜欢信阳茶,会反过来带动“信阳毛尖”绿茶的销售,实现“信阳毛尖”绿茶的名茶复兴。“信阳毛尖”绿茶和“信阳红”红茶能够良性互动、相互促进,将极大地推动信阳茶产业的更大发展。近年来,随着“红茶热”悄然兴起,国内不少省市出现了“绿改红”现象。云南、安徽、湖南等省已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夏秋茶资源生产红茶。如安徽祁门县加大了“祁红”的生产力度,2009年山东省日照市开发生产出了“日照红”。
(下转第二版)
那一抹红 信阳红横空出世
(上接第一版)
自2010年4月我市开始研发红茶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各产茶县区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信阳红”红茶研发、生产工作进展顺利。目前,浉河区、商城县、潢川县、罗山县、平桥区都已试制出了“信阳红”红茶,并投入批量生产。同时,“信阳红”商标已成功注册。继“信阳红”风暴在北京、郑州掀起之后,还要刮到上海、广州、成都、武汉。
作为信阳茶叶主产区,浉河区高度重视“信阳红”红茶的研发和生产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成功研发“信阳红”红茶并初步开始规模化生产,呈现出研发生产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
走出去取经。该区在年初开始进行信阳红茶生产论证之时,即开始选派考察组和技术人员赴安徽、福建两省主要红茶产区进行调研和培训,一方面对外地红茶生产情况进行深入调研,掌握当地红茶生产特点,另一方面培训红茶生产技术人员,学习红茶生产制作技术。同时购买成套红茶生产技术设备,着手信阳红茶研发和生产等相关事宜。
请进来攻关。该区高薪聘请曾被派往日本从事13年红茶制作的红茶顶级制茶师郑展明先生作为技术指导,主要参与高级信阳红茶研制技术攻关。同时,聘请福建红茶技术人员进行低档信阳红茶开发研究。目前,该区已成功研制“一品红”、“一炮红”、“金俊眉”、“银俊眉”等红茶品种,初步形成了“信阳红”红茶高中低档品种合理搭配的发展格局。
建基地生产。该区十分注重信阳红茶科研和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0余万元在浉河港镇白云村和十三里桥乡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建成红茶生产基地两座,分别研发不同档次的红茶产品。白云村红茶基地,使用夏秋季鲜叶为主要原料,通过分级、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制作工序,生产高档信阳红茶产品;磨盘山红茶基地,使用春采后茶园修剪枝、叶为主要原料,生产中、低档信阳红茶产品。在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每亩茶园可提供用于生产中档条形红茶和低档红碎茶的原料3500斤,社员茶园亩均增收700元。
抓市场销售。该区高起点规划“信阳红”红茶生产经营,正式注册了“信阳红”商标,抢占了“信阳红”红茶市场营销的先机。信阳红茶一面世,便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产品供不应求。磨盘山红茶生产基地与国内知名茶企业——中茶集团“联姻”,推介“信阳红”红茶系列产品出口创汇。今年,磨盘山红茶生产基地顺利签约短期“红碎茶”1000余吨。仅此一项,当地茶农可增加收入700万元。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省农业厅的茶叶专家们,在形、色、香、味等方面对“信阳红”红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一致认为,“信阳红”红茶外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乌黑油润,香气醇厚持久,汤色红润透亮,口感绵甜厚重,叶底嫩匀柔软,品质优良。信阳作为传统的绿茶产区能生产出红茶,是积极转变观念、开拓创新的结果,相信在信阳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信阳红”红茶一定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