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龙头带动,服务茶农,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三是建立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促进发展机制。以开阔的视野,大力引进和推广茶叶新良种、栽培 管理新技术、加工新机械新工艺,积极研发茶叶新品种,大力进行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使茶产业迅速上质量、上水平、增效益。四是建立奖惩激励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机制。将茶叶基地建设任务纳入县区目标考核、年度考核,采用多种手段,重奖先进,重罚落后。制订激励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自筹资金集中连片发展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的,获得国家和省“名牌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茶产品通过各项质量认证的,新产品开发及精加工的,积极招商引资的,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资金向重点项目倾斜,捆绑使用,重点扶持龙头茶企业。如强力推进五云茶叶工业园、文新茶叶科技园、光山CTC颗粒红茶、九拓红茶生产线等项目建设,提高茶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积极培育了一大批省级和市级茶叶龙头企业,使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极大地推进了茶产业迅速发展。

在“十一五”茶产业快速发展中,我市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前抓,市、县(区)茶办具体抓,相关部门合力抓的干事创业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正确决策。2006年9月,市委、市政府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为加快茶产业发展,打造中国茶都,实现富民强市,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部署。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做大做强茶产业的意见》,提出14条政策措施,制订了《信阳市“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市委书记、市长分别进行了动员和部署,拉开了加快茶产业跨越发展的大幕。二是领导岗位前移。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站在茶产业发展大会战的第一线,每年召开的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每次现场观摩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参加。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把发展茶产业摆在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第一位置来统筹谋划,对区域布局、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督促检查、招商引资等都亲自过问,极大地带动了全体干部及广大茶农干事创业的激情。三是转变领导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于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信阳茶产业快速发展中,着力抓领导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领导职能的转变,领导由“指挥员”变为“指挥员+战斗员”,领导由宏观指导变为“具体指导+服务”。市、县(区)主要领导经常深入茶叶生产主产区调查研究,与茶农、茶企业分析研究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帮助茶农和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具体困难。其次增强了为民负责的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为民,已成为各级领导的行动指南。有了这种情怀,市、县(区)领导就有尽快改变山区茶农长期贫困的强烈愿望,就会找出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子,就会真抓实干。市、县(区)茶办领导对茶园发展数字,块块丈量,认真核实,市、县(区)领导对各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认真监督检查,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四是建立健全了机构保障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市及重点产茶县区都成立了茶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茶产业的各项具体工作,保障茶办人员聚精会神搞茶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各级涉农部门把发展茶产业作为分内职责,主动支持,积极配合。各级执法部门对发展茶产业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低的门槛、最快的办事效率特事特办,在全市形成了齐心合力促进茶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

(明日请看《那满眼绿 信阳因茶而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