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茶园 张一帆 摄

□本报记者 赵恩烽

“三月鹧鸪满山游,满山游;四月春水到处流,到处流;采茶姑娘茶山走,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清明谷雨之间,信阳茶叶主产区已是“巍巍群峰满眼绿,遍地茗茶溢馨香”。

毋庸置疑,小茶叶已托起了信阳富民的大产业。

以前,仅生产“信阳毛尖”绿茶,信阳茶农每亩茶园可收入3000元左右。自研制开发“信阳红”红茶后,一亩茶园可以收入5000元至6000元,好的甚至可以达到7000元至8000元。一家有十亩八亩茶园,收入就更可观。信阳现有茶农95万人,从业人员超过110万人。2009年,茶农人均种茶收入近25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收入的53%。在一些茶叶生产专业村,种茶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90%以上。茶叶已成为我市山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收入来源,是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特色亮点。可以说,信阳茶农因茶而富庶。

改革开放以来,信阳山区农民就如何发展经济经过了较长时间探索,作为信阳毛尖茶的原产地,茶产业是信阳的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发展茶叶的优势突出,潜力很大。优先发展茶叶是实现山区富民的战略选择。5年前,我市山区丘陵有大面积荒山和次生林,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收益,仅有一点生态效益。经过改造种茶,茶区农民人均种茶收入大幅度提高,由5年前的不足1000元增加到目前的近3000元,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55%。浉河区的浉河港镇和董家河镇,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在6300元以上,2010年达到7000多元,其中茶叶收入占90%。据了解,一亩进入旺季采摘期的茶园,低的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高的每年收入5000元至6000元甚至上万元,现在我市拥有百万资产的茶农大户有460多家。最近3年全市种植的60万亩茶树尚未进入采摘期,随着新开茶园陆续进入盛采期和茶园规模的日益扩大,农民的种茶收入将增长更快。茶农们为此而感慨,政府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发家致富的绿色富矿!

机制决定着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在促进茶产业发展中创出了一套长效机制:一是创新思路,多渠道筹集茶产业发展资金的机制。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设立了l亿多元的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10亿多元,利用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我市外出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盘活民间资本,通过茶农资金互助、创新金融产品、抵押贷款、担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等多渠道筹措茶产业发展资金,较好地解决了茶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二是以土地产权流转为纽带,打造互利合作发展的机制。我市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土地资源,使宜茶土地向茶产业龙头企业转移,向承包大户转移,使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得到最佳结合。以土地流转为纽带,茶农与茶龙头企业、承包大户、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系起来,(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