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湾湖茶岛张一帆 摄 |
□本报记者 赵恩烽
毫无疑问,中国的茶叶走过各朝各代,于文明积淀和生活碎片之中,已有了丰富的精神和面貌。多看一眼茶叶走过的路、曾经有过的好样子,是一件有意思、有意义的事。
那片片精致的叶芽赋予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其自有的精神气质,我们回望历史时空,蓦然发现,茶,已成了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乃至一种美学。
喝茶,算是流行的物质消费,亦可算是时尚的精神消费,长衫旗袍的岁月已逝,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怎样看待那“色彩斑斓”的信阳茶呢?
这种趣味,这种风尚,这种美学,在信阳人的生活中,融合得花落无声,绵延得温情四溢。
今天,茶经济已是信阳发展途径上一个点的突破,聚点为面,茶经济这个点亦成为信阳发展面上一个美丽的点,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下,这个绿色的点尤为难能可贵。
信阳种茶始于东周,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1915年,信阳毛尖茶与贵州茅台酒并驾齐驱,同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如果说信阳有一张名片,那就是“茶”。信阳获得的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之中的“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就是因为信阳的茶。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的信阳,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山水相依,泉明林翠。“北国江南、江南北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使信阳成为我国北方的边缘茶区,绿色的茶园装扮了信阳的山山水水,增添了信阳的无限魅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面貌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坚实,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好山好水的信阳显得更美了。山水好,人更好。信阳人喝茶喝得滋润,喝得气色好。以茶为媒介,信阳人广交天下朋友。一方山水造就了一方美景,信阳的茶更是锦上添花。茶园、茶馆,茶哥、茶妹,把信阳装扮得愈加妖娆多姿。信阳可谓因茶而美丽。去年12月1日,市委书记王铁在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上如此表白,真是此言不虚。
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市茶园每年以15万亩至20万亩的速度增长,由2006年的65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我市用5年时间,把过去2300多年发展的茶园面积翻了一倍还多,茶叶年产量达3.6万吨。全市茶叶总产值和综合产值已从2006年的8亿元和10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3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了4倍。浉河区“十一五”期间,茶园面积以每年3万亩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已发展到40.5万亩,优质无性系茶园发展到10余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发展到16.5万亩,已成为中国第二大产茶县区。
2010年,我市迎来了“信阳红”元年。2009年12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信阳调研时一言点题,信阳市上下联动,百日攻关,“信阳红”红茶横空出世,一茗天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强力推介下,“信阳红”红遍了信阳、郑州、北京。(下转第二版)
编者按:“信阳毛尖”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驰名中外。近年来,我市准确把握国际国内茶叶市场发展规律,利用红茶市场升温,消费人数增加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茶叶资源生产红茶,为全国茶叶产区探索了一条增收增效的新路。信阳人一手擦亮“信阳毛尖”绿茶金字招牌,一手抓研发创制“信阳红”红茶,一红一绿相得益彰。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注册“信阳红”商标进行保护,聘请国内知名茶叶专家进行指导、论证,在北京、郑州、信阳等地掀起“信阳红”风暴,“信阳红”的诞生,丰富了红茶品种,为我国锦绣茶园镶嵌了一颗红宝石。在信阳第十九届国际茶文化节暨2011中国(信阳)国际茶业博览会来临之际,本报推出“喜迎信阳第十九届国际茶文化节”系列报道,藉以希望国内外茶界同仁以此机会与信阳茶叶企业携手合作、共谋发展,共创“信阳茶”和信阳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