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半掩于贤山之巅松林中的聚贤祠。本报记者 方慧玲 摄

□本报记者 方慧玲 实习生 黄然然

“山还是这座山,因有了聚贤祠,贤山就有了‘山魂’;河还是那条河,因有了申伯楼、河洲榭等八景,浉河就有了‘水韵’。”一群经常结伴爬山健身的老人,每次经过聚贤祠,这种想法都会油然而生。昨日上午,与记者偶遇时,他们正在聚贤祠后观景台上眺望这座越变越美的城市,谈笑间,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聚贤祠位于市郊西南的贤山之巅。贤山又名贤隐山,源自后汉贤者周磐(字伯坚),在朝思母,弃官而归伺之,隐居于此,故名。今逢盛世,在山巅修建此祠,意在聚历代文化名人以缅怀之。聚贤祠占地约1.6亩,由高大的山门和庄重的祠堂组成。主体建筑呈徽派风韵,居中正殿,左右两厢,目前祠内布展工作正在紧张筹备中。

据市联创办统筹浉河新八景布展工作负责人李家明介绍,入祠人物将遵循有史迹可考、有贤名贤德贤能、有较大历史文化贡献、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原则,拟为近代以前的历史文化名人,特殊人物收录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正殿将讲述信阳史上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及历史文化传承。30多位和信阳有关的历史文化名人将分列两厢,包括信阳籍人,如祖根在信阳的陈元光、郑成功等,祖籍为信阳的何景明、吴其濬等,生于此长于斯的司马光等;外籍信阳人,长期在信阳为官、做事、定居或隐居的,如智顗、李贽等;虽短暂居留但对信阳历史文化、人文风物产生重要影响的,如孔子、陆羽、苏东坡等。

聚贤祠同时还是信阳古八景“贤岭松风”之所在。如今的贤岭上下,松树依旧漫山遍野,微风拂动,涛声四起,令人赏心悦目。站在聚贤祠后观景台上远眺,城市风光尽收眼底,与它遥对的就是茗阳阁。这也是浉河新八景的另一特点,即八景不仅各自美不胜收,相互之间又遥相呼应,成就另一番风景。

信阳的先贤不仅为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还以他们的行为激励着后人发奋努力,续写新的辉煌。和聚贤祠山上山下相呼应的,便是培养未来贤达的省示范性中学信阳高中。下山后,记者专程来到信高。站在学校翠柳拂岸的池塘边,目光越过鲜艳的五星红旗,越过坐满莘莘学子的教学楼,远远地仰视过去,只见郁郁葱葱的山峦将聚贤祠高高顶起,格外显眼。“是机缘还是巧合?聚贤祠恰好就建在我们学校正上方的山巅上,一抬头便见。它时常激励我们发愤读书,像脚下这方热土上诞生的历代先贤那样报效国家、实现自我。”看到记者将镜头对准聚贤祠,立志上清华的高二理科班学生张家林情不自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