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老百姓有心里话要说、有困难事要解决,到底由谁来“接待”呢?是村长、乡(镇)长,还是县长、市长,抑或更大的官——省长、总理?这本来是一个很小、很简单的事,不知咋的,有些地方却将其搞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了。
何以如是说?有例为证。一是每到县长、市长“接待日”,接待大厅“不堪重负”,县长、市长应接不暇;二是近期河南省纪委召开涉财信访举报突出问题电视电话会议,说去年进京、赴省上访人数增加;三是今年1月27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前往国家信访局,与来京上访的群众面对面交流,而且还是在农历年前的一个大冷天,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能见到县长、市长、省长,乃至国务院总理,对上访者来说,心里的确“暖暖的”。对此,笔者却怀揣些许隐忧。又何以如是说?面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村里推到乡里,乡里推到县里,县里推到市里、省里乃至中央。倘若如此,还要基层政权、基层领导干什么?倘若如此,上边的领导,比如市长、省长、总理,就不要干大事了,而是疲于越俎代庖村长、乡长的位置。为何会出现越级吁求、跨级上访的现象?在读者张崇明来信——不要事事都等“市长接待日”一文中有答案:群众遇到困难、问题,往往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仍然解决不了,但市长一过问立马就能得到解决;群众越级找市长,是因为有关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一些该办的事无人办;有些官员滥竽充数,对一些难题不知道怎么办。还有些人“衙门”作风严重,对群众要求解决的问题,或推或拖,或在部门之间“踢皮球”。
是啊,找村长、乡长解决不了,而找市长、省长乃至总理就很快能解决。老百姓不傻,只好历经千难求大官“接待”。其实,群众要求的并不是大事、难事,所反映的问题,无非是拆迁、落户、工伤索赔、养老保险等等,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完全有能力解决,也应该解决。就因为当地执政者忘了群众这个“本”,才会出现基层无人“接待”的现象。
如果各级政府部门都能按中央的政策和精神办,按法律法规办,把问题解决在当地,百姓又何必东奔西跑找市长、省长,而总理又何必来亲自“接访”呢?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行信访“四家”工作法,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研究群众利益,体察群众情绪,解决群众困难,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倾听好、协调好、维护好、实现好。如此,百姓何愁没人“接待”?生活又何愁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