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1983年5月,中考前夕,范显良发现他们班高明发同学没来上课。一打听才知道,高明发因受不了学习生活的艰苦,溜回家不上了。中午一放学,范显良急忙跑两三公里路,硬是将他重新拉回教室。当年,高明发被信阳师范录取,也从此改变了命运。
高考前别人都在埋头复习,范显良却把自己精选的试题毫不保留地给同学传看,在考上大学后,舍不得花钱买一件衣服,却给每一位补习的中学同学寄去一本本价格不菲的复习资料……
大学期间,范显良是年级里最贫困的学生,却是精神生活最富有的学生。他每天都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课外,还自学了FORTRAN语言、280汇编语言、数据库、日语等课程。他每天都如饥似渴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他在日记中写道:“时间老人飞奔着,其身后留下托尔斯泰、马克思、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一代巨人,历史到了我们手中,还在等什么,还有多长时间……”
当然,学习之余,他依然没有忘记帮助别人。
体育五项达标测验,同班的张永正铅球怎么也过不了关,便心灰意冷。范显良悄悄地对他说:“我有一个铅球,练练说不定能过关。”从此,课外活动,范显良总是早早地用自己的学生证前去借来铅球,再去拉着张永正锻炼,一个多月过去了,张永正的铅球终于达标了。
1990年1月,快要放寒假的时候,范显良的两位在郑州打工的老乡来看他。听说,他们的钱包被偷,没有钱回家过年了,范显良立马把自己的车票给他们,还搜遍全身凑够了另外一张车票钱。身无分文的范显良,开始饿着肚子打工攒路费,直到腊月二十八才回到家。
当天,天气阴冷,北风呼啸,一场大雪马上就要降临。
刚刚回到家,没顾上喝口水的范显良就来到村里几位五保户家里。这些没儿没女、忙碌了大半辈子老人的晚年是范显良时常挂念着的。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成立了“学雷锋”小组,帮助这些孤寡老人。上了大学,他还和同村的两个中专生相约,谁有空就要到五保户家里看看。只要一看到这些老人的柴垛高了,水缸满了,院子打扫干净了,乡亲们就知道是村里的几个学生娃回来了。
那天,范显良照例走进五保户罗友珍大妈的家。
“二妈,你屋子漏雨啊?”
“是哩,快过年了,村上没找到人修啊!”
“天快下雪了,我帮您修修吧!”
“孩儿,你不会……”
没等罗大妈说完,范显良已搬来梯子,爬上了房顶。原来是房边栽种的大树的树枝疯长,一起风就戳着屋顶,把屋顶的瓦片戳得挪了位置。他先是认认真真地把错位的瓦片摆好,然后,用力去折那几个很粗的树杈。“叭”的一声,树杈终于被折断了。但由于反作用力,再加上房瓦打滑,范显良从房顶栽了下来。
他摔伤了!他昏迷了!他残废了!
爱,为他鼓起生命的勇气
范显良的不幸首先在他的村子引起震动。五保老人王家英放声大哭:“救救这个孩子吧!他要有个三长两短,我也不活了。”乡亲们自发地捐钱捐物,没钱的兑米,把第一批捐赠的230元钱、800斤大米送到范家。
范显良的感人事迹伴随着他的名字,在信阳地区广为传颂。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向范显良学习的活动,人们祈祷着范显良重新站起来。社会各界纷纷捐资、捐款,短短半个月时间,信阳地区的个人捐款就有10万余元。
消息传到他的母校郑州大学,牵动了师生们的心,“帮助范显良同学,让他站起来。”师生们主动发起了募捐活动,一封“献爱心、救同学”的倡议书让广大师生们流泪了。
郑州大学很多同学接受采访时说,范显良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美德犹存,社会仁爱犹在;范显良的事迹将在人民心目中重新树立起新时代大学生的形象。
师生代表刚把募捐的第一批款送到原信阳地区人民医院,郑州大学领导就代表学校携专款到信阳慰问、探望。原信阳地委、行署及罗山县委的领导,多次到医院看望范显良,还为他指派了得力的医务人员。原河南省教委领导闻讯后,立即指派一名副主任率领由原省教委、河南医学院有关专家组成的医疗小组赶赴信阳,为范显良会诊、提出最佳治疗方案,待病情稍微稳定后,又立即将其送往北京301医院。
罗山县医院、原信阳地区人民医院、北京301医院;信阳地区、郑州大学、中原大地——爱心在传递,爱心在接力!
与此同时,郑州大学授予他“优秀共青团员”称号、郑州团市委特别授予他“无私奉献,舍己为民的优秀大学生”和“郑州十佳青年”的荣誉称号。学习雷锋、学习范显良的活动在中原大地热烈展开。
经过医院全力抢救,范显良的命保住了,但四肢却没有任何知觉。恢复意识以后,范显良对未来依然抱着美好的希望,他总是对来看望他的人说,现在的医学发达着呢,这个病一定能治好的!
是啊,谁希望自己的一辈子在床榻上度过呢!更何况他才是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啊!
但现实是残酷的。医生犹豫了好长时间,声音低沉地对范显良说,你要做好长期坐轮椅的心理准备。他霎时明白了,他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再站起来了!
范显良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好长一段时间,他天天坐在轮椅上,一句话都不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脑子里全是空白。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做梦,梦到贫困却快乐的童年,梦到辛苦却充实的大学生活,梦到未来的某一天……但他醒来后最高兴的竟然是有一次梦到自杀了。
“爹妈怎么办?家里还有5个弟妹,哪里有钱给我看病啊,也许只有死才是最好的办法。”但很快,他就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因为他不忍心让母亲忍受丧子之痛,因为继父的养育之恩他还要去报答,因为社会各界的爱心他还要去回报。
但他的病情实在是太严重了!四肢的感觉、反射完全消失,全身不能动弹。北京301医院给他做了颅骨牵引,在他头顶上钻了两个洞,用一个18斤重的秤砣向下坠着,希望能够恢复他的脊柱序列,稳定脊柱。经过北京301医院的精心治疗后,转到郑州大学医院又进行恢复性治疗,范显良的情况也有了明显好转。
为了给国家减轻经济负担和给家人减轻压力,1996年2月,范显良主动要求出院,并提出希望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学校和当地政府经过协调,将他的关系转到了罗山县残联。
住院期间,一个记者采访他时问道:你好了后最想干什么?他说,我一定要让我的双手尽快恢复功能,只要我能坐起来,至少将来还可以为乡亲们修理家电啊!
这就是范显良,在遭遇了这样重大的打击后,心里想的却依然是别人!
而为了实现能继续帮助乡亲们这个承诺,范显良默默地承受着与病残作斗争的种种苦痛。
爱,让他焕发新的活力
一阵阵挟着春寒的冷风穿过没有玻璃的窗户,吹进屋里。他坐在紧挨窗台的床上,笑容一直荡漾在脸上。
“冬天也在这个屋子吗?”
“是的。”
“那你不冷吗?”
“不冷,这样屋子透风,空气流动,还能预防感冒。”他笑着回答我们。
他少言寡语,但一聊起计算机,话匣子就打开了,目光炯炯有神,语速也明显加快。
从出院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在大学里学习的计算机专业重新拾了起来,一直坚持到现在。从dos1.0到dos6.2,从windows 95到windows 7,他从未停下学习新知识的步伐。编写程序是他的爱好,再累再苦都觉得很幸福。
当时,计算机还是个新鲜东西,罗山县的书店里几乎找不到关于计算机的任何书籍。范显良没有放弃,他坐着轮椅,转遍了罗山县大大小小的书店。终于,在一家名叫中大的书店,他找到了关于计算机知识的杂志,当时他兴奋得像个孩子,咧着嘴笑了。从此,这里就变成了他的精神家园,每个月他都要让人推着轮椅来这里看书、买书。
上大学的时候,范显良是班里的“电影专家”,虽然没钱去看电影,但是他收集的电影资料足足有四大本,一千多页。后来有了电脑,联上了网络,看电影方便了,他却舍弃了这个爱好。
“看电影太费时间了,现在时间对我来说太宝贵了。”范显良说。现在,他每天只能坐四个小时,这是医生给出的一个极限数字。时间长了,就会磨破没有知觉的皮肤而形成褥疮。他每天都要把这仅有的四个小时用在学习更多的知识上。每天早饭后,他打开电脑,看新闻、看书、下载资料、编程序……以前的那台电脑、60G的硬盘里,光编程资料就下载了30G。
由于第五根颈椎粉碎性骨折,造成了高位截瘫,他的四肢已完全丧失了功能。
他上网查资料、编程序只能用萎缩的右手的小拇指的关节轻轻地触碰着键盘、打着字。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现在用搜狗输入法他每分钟也只能打十个字。
他吃力地打开电脑,展示着他编写得密密麻麻的程序。当记者问起他编写的比较满意的程序时,他打开了自己制作的一个“树形程序界面”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集中了他经常使用的程序和资料。“把分散的资料集中起来,用着就方便多了,”他骄傲地说。
除了编程序,范显良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在电脑上阅读。范显良告诉我们,他现在正在读《史记》,他熟练地打开电子书,为我们读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我们从他并不高昂的阅读声中,分明听出了他不屈的精神和服务社会的抱负。
正说着话,QQ显示有人上线了,他兴奋地说:“是他!渭南那个朋友上了!”
“这个朋友是2008年电脑能上网后认识的。当时,他在QQ群里说,现在有很多孩子上网不够克制,荒废了学业,他一直想建一个‘全国中小学免费答疑网’,动员老师在网上免费为全国的小学生解答学习上的各种疑问。想着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让他们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我就答应了。”
这个事从此就成了范显良新的目标。由于建网站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范显良没有网络美工的功底,他就先利用自己的技术尝试着为网站做一个框架。他把能利用的时间都花在了这件事情上,相关的网页和论坛被他浏览了个遍。由于长时间坐在床上,范显良的臀部长出了褥疮,由于没有知觉,不觉得疼痛,等发现的时候,伤口已经感染了。
正常的人抬着双臂,用右手小拇指敲击键盘,不到一分钟胳膊和手腕都酸疼难忍。何况范显良只能借助右手小拇指的关节在键盘上艰难地打出一个个字符。而且,每天只能坐四个小时!这四个月中他耗费了多少心血,又是凭着怎么样的毅力,才能制作出一个网站啊!
“制作网站这么难,你没有想到放弃吗?”
范显良说:“人活着,总要过得有意义一些,我学习这些知识,总希望能够让它发挥一些作用。能建成这个网站,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就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爱,是力量的源泉
时光荏苒,二十一载。一次意外把他从一个拥有大好前程的大学生变成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要靠年迈的父母伺候的残疾人;一次次病痛的折磨,使他的脊椎变形得难以支撑身体。
但是他所承受的一切痛苦并没有消减融化在他骨子里的力量源泉——那就是爱与爱的互动、爱与爱的传递、爱与爱的延续!
当我们问范显良获得的最高荣誉是什么时,他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共青团中央1990年表彰的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
正如鲁迅所说“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范显良正是把帮助别人当做自己最大的快乐!
在接受采访时,范湿良的脸上渗出一层层汗珠,我们不忍心再打扰他。他却笑着说:“没事没事!以前我差不多一天都不说一句话!”
我们最后问他:“想过再回母校郑州大学看看吗?”
“没有想过。”他没有迟疑地回答。
接着,他小声地仿佛说给自己听:“不太方便,我身体不允许。”
是啊,想到自己高位截瘫,大小便都不能自理,近十多年来,范显良很少出门,他怕给别人添麻烦,为了不给年迈的父母添麻烦,他甚至十多年没有出过院门,就连到院子里晒晒太阳都很少。
正巧,几位从外地回来扫墓的范显良中学同学,闻知我们要去采访范显良,也随同一道去看望了他们非常牵挂的老同学,并带去了同学为他凑的6600元钱。讲起当年上学时的趣事,范显良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说起从同学网上看到大学的同窗现在有的在政府部门工作、有的下海经商成了老板,范显良的眼睛里放着光彩。
21年前参与报道范显良事迹的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董广安,把自己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所获得的1万元奖金带给了范显良。
她说,雷锋22岁离开了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范显良22岁助人为乐落下终生残疾,他用实际行动在践行雷锋精神。正是范显良式的青年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让雷锋精神在新的时期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范显良是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范显良身上所体现的平凡中的伟大,正是今天这个时代应该传承和弘扬的!
得知范显良的情况后,信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张春香今年4月6日一早就冒雨带领市文明办、市残联、市民政局等单位的负责人来到范湾村,看望慰问范显良,为他送去了慰问金和慰问品。张春香拉着坐在病床上范显良的手,详细询问了范显良现在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看到范显良正坐在床上编写程序,得知他正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帮助学校建立中小学生学习答疑网,张春香非常感动。她说:“21年前,你为‘五保’老人修房子不幸摔伤致残。受伤21年来,你身残志坚,一直在坚持默默地为别人做好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我今天就是带着大家来向你学习的!”
当年曾参与报道范显良事迹的郑州大学新闻系86级学生刘宏伟说:“显良需要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以后凡是他想要的计算机书籍,我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帮他找到,并送到他家里。”
采访完范显良,他那乐观的笑容一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一个这么多年一直卧床的人,面对大起大落的人生,用微笑面对人情冷暖,用生命诠释着乐观坚强。他一心想的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更多的人!
从范显良的家里出来,我们忽然看到他家门口池塘边的一棵柳树,裸露的树根已经烂掉,树干也已中空,但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它又冒出了嫩绿的新芽。看到眼前的这棵小树,记者悟出:一个人不管遇到多大挫折,只要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就一定会迎来他生命的又一个春天!
范家门前的这棵小树不正是范显良人生的最好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