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茶农们销售茶叶都是明码标价。 |
![]() |
图为茶商在查看茶叶质量。 |
□本报记者 郝 光 文/图
凌晨3时,我被手机铃声叫醒。是一位名叫殷勇的茶农朋友打来的,他要去茶叶市场帮朋友收购茶叶,我跟他约好一起去茶叶市场看看。
我们驱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了位于浉河区谭家河乡的土门茶叶市场。
透过车窗,可以看到这个不足百米长的路边市场上已是人头攒动,各个门店前都停满了摩托车和汽车。昏暗的灯光下,手里拎着一袋袋茶叶的茶农们挤到收购茶叶的门店前打探行情。我们一下车,茶农就涌了过来。
“老板,你看看我的茶叶咋样?”
“不行,你这茶叶太碎,卖不上价。”殷勇从袋子里抓出一把一看就摆了摆手。
“你的叶子不错,就是没炒好。”从另一个茶农的袋子里捧一把茶叶闻了闻,殷勇说,“你的茶叶我不要,下午我去你那儿收青叶吧。”
殷勇告诉记者:“收购茶叶全凭经验和眼光,市场上的茶叶差别很大,茶叶的产地、青叶的采摘、炒制的技术等等,都会对茶叶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也直接影响到茶叶能不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因为今年受到干旱和低温天气的影响,我市的茶叶产量锐减,一些大的茶叶公司(如五云、文新等)也来到这里收购茶叶。茶农们更喜欢把茶叶卖给他们,因为他们的资金雄厚,收购的价格自然就比散户要高了许多。天亮后,还没有卖掉茶叶的茶农们开始围拢到这些大公司的收购点上,远远看去,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中间是茶叶收购人员,一层一层围着的都是举着或者扛着茶叶的茶农,他们想在这里卖上一个好价钱。
在市场上,还停放着许多外地牌照的汽车,这些都是从省内的其他地市赶过来的茶商。一位平顶山的茶商告诉记者:“信阳的茶叶在我们那里销得很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信阳毛尖,我们希望信阳的环境再宽松一些,对我们这些外地来收购茶叶的车辆尽量减少检查程序,以便我们进出信阳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