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罗 辉 林 嵬
随着建设中原经济区被写入“十二五”规划,中原崛起的新征程蓬勃开局。“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凝聚力量再出发,努力求解这四道难题。
释放中原优势:打造更开阔的载体平台
新世纪以来,河南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路子,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省情和阶段性未根本改变。
2010年,河南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293亿元,经济总量继续稳居全国第五。然而,在质量与效益的坐标系下,数据就并非那么漂亮。
生产总值2.7万多亿元的浙江,财政总收入4895亿元。浙江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效益相当于河南2万亿元。同处中部的安徽,生产总值1.2万多亿元,财政总收入2063亿元。
如果再除1亿的人口分母,四道难题就愈发清晰:多项人均指标在全国排名居中或靠后。
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喻新安说:“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财力壮大的能力有限,收入增加的渠道有限,吸纳的就业有限,保障民生的底子就难免薄弱,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也就面临更大压力。”
河南居中国之中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具备成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的基础和潜力,能否在国家进一步完善区域经济布局战略中寻求新定位、捕捉新机遇,河南决策层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并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中原经济区,是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是河南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
专家指出:城乡失衡、经济结构矛盾、农业效益低等是中国面临的难题,中原更为典型、集中,一旦突破,具有标本和示范意义。
强化农业支撑:抓住协调发展总开关
在取得连续五年稳产千亿斤粮食的佳绩后,一场6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威胁夏粮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体现得最明显。
今年2月,伴随着抗旱应急工程建设的紧急启动,河南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拉开序幕。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说,“十二五”期间,河南水利规划投资将达1497亿元,到2015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将由5080万亩提高到7850万亩,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水库除险加固,河南水利建设滞后局面将根本扭转。
今年,河南将投资23亿元,完成改造建设中低产田260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亿斤。据了解,从2005年起,河南为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启动大规模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已改造885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1亿斤。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提出,到2015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0亿公斤,增产任务占全国的1/7。
经过多年发展,食品工业已成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二,带动600万人从事食品工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生产、2300万农民从事原料生产。中原经济区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工业。河南将实施多项举措,将食品工业打造成“万亿元产业”。
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说,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对保障农产品供给、提供富余劳动力、开拓消费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会失去支撑。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今年“两会”上,当一位记者请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填写幸福公式“2011+?=幸福”时,郭庚茂的答案是:“就业”。他说,过去大量农民工的迁徙,代替了产业转移。想加以解决,必须促进产业转移,促进农民工在本地就业。可喜的是,在河南这个机遇已出现,条件已成熟。河南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在全省兴办了180个产业集聚区,吸引了一大批企业落户,为农民创造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包括富士康在内的6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河南投资,越来越多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也将河南作为其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河南省商务厅厅长李清树说:“富士康落户,标志着河南已具备了接纳国际国内产业战略性转移的能力。今年,河南将在抓好387个10亿元以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基础上,选取20个战略支撑产业项目全力推进。”
统计显示,去年起,河南出现明显劳动力回流趋势。与上年相比,2010年河南农村劳动力省内转移增加123万人,总数达11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的48%。仅富士康、海马汽车、格力电器等几个项目,用工总需求就达60万人。
河南原有的一些优势产业开始积极承接技术转移,加快升级。孟州市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出了世界最大的羊剪绒企业、气缸套企业、核黄素企业、超硬材料企业4个“世界冠军”,引来100多个搞配套加工的卫星企业。
走新型城镇化之路:统筹发展改善民生
河南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而城镇化率却不到40%。河南的决策者认识到,要持续探索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一定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专家指出,河南的农村人口多,必须走一条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随着干线铁路、干线公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线等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中原城市群越来越近,到2015年,中原城市群紧密层城市将实现半小时通达郑州,郑州、开封都市圈人口将达600万人,一个宏大的城市版图正在浮出水面。
河南还将中小城市和县城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点,要求每个县都要努力做到“三个一”: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超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个人口超20万的城市。新农村建设上河南不断创新,新乡市计划将3571个行政村整合成1050个农村社社区,建成后可节约耕地50万亩。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变市民,河南政策上拿出一套“组合拳”,在改善民生中推进城镇化,并而每年以“十项民生工程”为着力点,在高、宽、深三个维度上切实加强改善民生的措施。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说:“民生连着民心 民生凝聚民力,民生关系发展,发展决定民生。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正是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新华社郑州4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