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琵琶台成为市民节假日新的好去处。本报记者 方慧玲 摄 |
□本报记者 方慧玲 实习生 黄然然
“琵琶山下好放歌,银桥横跨两面坡;亲水吟得琴瑟颂,喜接四面八方客。歌舞升平庆盛世,万千蛙鸣鸟作和;鸬飞鹰翔嘻净空,品茶沽酒瑶台坐。”网友五云隐士诗中的“瑶台”,指的就是浉河新八景之一的琵琶台。
琵琶台坐落于浉河河畔,名称来自与之隔河相望的琵琶山。琵琶台主体建筑占地5000平方米,三层台式结构,配殿、阁、阕、厢房等设施,台高近20米,整个台面呈“土”字形,取五行“土”居中之意,与信阳在华中的地理位置相契合。它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合现代建筑艺术,延续了信阳老八景“长台古渡”文化遗风。
清明前后,春意渐浓。记者从西关出发,沿绿树红花的浉河北岸一路向东。一过琴桥,琵琶台即矗立眼前,它巍峨壮观而不失精致典雅,古色古香尽显豫风楚韵。此时,台上游人如梭,台下广场上放风筝的、跳健身舞的、吹拉弹唱打腰鼓的,好不热闹!
“咚咚锵、咚咚锵”,琵琶台西广场中央一群老太太欢快的舞步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她们是浉河区五星办事处老年腰鼓队的,正在排练节目。“这几年,信阳从一个出了名的脏乱差的小地方,变成中国十佳宜居城市,去年又沿浉河兴建了八大景,城市更美了,可去的地方更多了,我们的生活也更滋润了。心里美呀,就想敲敲腰鼓,来歌颂这盛世太平!”说着,队长刘克金的腰鼓敲得更响了。
“初见琵琶台,就有一种被震慑的感觉,它犹如神来之笔画龙点睛,使琵琶山这个曾经的乱石场嬗变成傲立一方的旅游景点、一个文化符号、一处城市地标。”琵琶台顶层大殿旁,正抱着儿子欣赏浉河美景的小白鸽幼儿园副园长田禹说,他打算过几天组织幼儿园的小朋友来琵琶台、湿地公园春游。
记者正在台上参观,忽听河边传来一阵悦耳悠扬的笛声。循声而去,见到了吹笛子的沈秀芬老人。她原是琵琶山村人,长大后嫁到商城县。这几年一直在上海照看孙子,这次是和老伴专程回来祭奠亲人的。“2006年老父亲去世我回来过,那时河两岸还是烂泥滩、垃圾堆。这才几年没回,变化竟这么大!浉河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昨天扫完墓后,同学带我们沿浉河南岸游了一遍,今天我和老伴又特意到北岸转转。刚才我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吹了几首赞美家乡的曲子。”提到家乡的变化,沈秀芬有说不完的话。
古人登台望远,念天地悠悠,感古今怆然。今承前人古意筑琵琶台,不仅为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春节鸣礼等四时礼仪提供了恰当场所,也使琵琶台成为信阳的亮丽景观和重要的文化符号。琵琶台建设单位浉河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台内布展将充分体现文化气息,并结合群众文化活动,打造高雅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