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剑

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CPI同比增长4.4%。比数据更鲜活的是人们的体会,身边的“柴米油盐”无不价格飞涨。身强体壮、事业巅峰的青壮年都为飞涨的物价发愁,更何况收入逐渐减少的中老年人。面对如此高通货膨胀率,有多少人能说自己养老无忧可以颐养天年。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假设以4%通胀率计算,30年后的盒饭每盒要涨到32元,一日三餐都吃盒饭,30年的盒饭钱每个人就要100多万元。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对养老金保值增值提出更高要求,把钱都存在银行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央行2010年10月20日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我国进入加息通道。然而加息后一年定期利率仍然只有2.5%,依然不抵通胀率。把钱都存在银行,账面价值似乎在不断提高,而资金代表的实际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

长期以来内地人们养老金的准备有自己特色,在城市主要依靠政府养老,在农村主要依靠“养儿防老”。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退休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温饱只是最低要求,高品质生活才是目标。社会养老保险往往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要想退休后过着高品质生活,充足的养老金必不可少。人们准备养老金的方式主要通过储蓄、股票或基金投资、房产投资以及购买养老保险等方式。相对于回报率不算高的养老保险,有些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基金定投的方式来储备部分养老金。基金定投一方面可以强制年轻人储蓄,另一方面可以平均投资成本、分散风险,对于年轻人储备养老金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选择。银行储蓄的流动性,养老保险未定收益和部分保障,基金定投的分散风险和积少成多,以及不动产的投资,都是储备养老金时应该考虑的方式,但是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资产配置比例。

基金定投回避了股市投资中“选股”和“择时”两大难点,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其不失为简单易行的投资工具。不过,专家建议,投资者如果是为自己养老投资,应遵循以下三个法则。

首先,养老定投宜早不宜迟。假定一位30岁的白领希望在60岁退休时攒够100万养老金,以恒生指数1979年到2009年底的实际收益率计算,如果30岁开始定投,累计投资30年攒够100万元,每月只需投入414元;但是40岁开始定投,累计投资20年攒够100万元,每月就要投入1730元,晚开始投资10年就要增加3倍多的投入才能获得相同数额的养老金。可见,养老定投越早开始投入负担越小。

其次,养老定投要有恒心。投资者不应以股市短暂的波动或下跌而动摇投资恒心,如果因为短期内无法忍受市场下跌或其他因素而赎回或停止定投,就无法达到定投“长期平均成本”的目的,等到股市上涨时也无法享受基金的良好绩效表现。

最后,要了解自己的风险收益特征,据此选择不同类型的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不妨采取核心——卫星策略的方式进行配置,核心部分选择中长期表现稳健的价值型基金产品。市场波动时又能借助价值型基金的稳健表现,降低可能产生的亏损程度,是可攻可守的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