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精细化管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时尚的名词,并且正在适用于各个领域。比如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就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比如我市,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也在向纵深拓展。问题的关键是:城市的精细管理如何“化”呢?也就是如何精而细之、大而化之。

对此,很多专家学者已有论述,很多大中型城市已经创出了经验,我市的六城联创也是可圈可点。但笔者要说的,是根据自身日常生活的切身体会,不揣冒昧,妄言一些身居其中的观感。

在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我们存在一些“误读”,认为管理的重点就是城市硬件环境建设,只要把道路建好了,大街小巷干净卫生了,城市亮化、美化、绿化了,规划建设科学了,没有脏乱差死角了,等等,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就完成了。或者还有市容市貌和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小软环境”之类问题。比如,无乱摆乱卖,无乱叫乱响,无乱停乱放,无乱堆乱占,无乱贴乱涂,无乱拴乱挂,无乱增乱设;游摊坐商归市,店外经营归室;自行车摆放整齐,机动车停放有序,店名招牌悬挂整齐;广告制作设置美,广场管理风情美,店容街貌靓丽美,城市夜景亮化美;社区、街道环境美,交通秩序规范美,市民生活行为美……就是精细化管理了。还有的认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只是管理者的事情,市民只是被动的受益者,或者是无意、有意的“破坏者”。其实不然,要真正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让广大市民参与到监督、管理和维护中来,形成全民参与的共振,方可达到目的。

因而,精细化管理不是指城市内容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点,而是其全部的内涵与外延。这就是“化”的问题。也就是说,它包括城市的硬件和软件的全部。比如,包括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生态等社会资源;再细一点,包括城市每一个辖区、社区、单位的人、地、物、事、组织等,真正达到全时空、全方位、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发展的生态化、宜居化、魅力化、人性化、和谐化,提升城市特色化的形象和品质,目的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祥和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种管理的精细化,我市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不仅在建设一个卫生城市、生态城市、园林城市、宜居城市、旅游城市,还在建设一个传承历史文化、接续现代文明、彰显人文特色、构建和谐环境的魅力文化城市。这一点,在羊山新区、浉河景观带和“新八景”等地,已初露端倪。一个精而细之、大而化之的魅力信阳正在兴起,一个让每一位市民都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魅力信阳正在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