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核心区负责同志实地查看茶叶长势。本报记者 赵雪峰 摄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向 炜

“过去俺这里是出名的‘三无一高’落后村:无一条像样的公路、无一根标准化的电杆、无一部程控电话。村里欠账高达40多万元,村民过着‘旧衣旧裤旧瓦房,处处光棍没婆娘’的贫苦生活。此前,我们也多次下大力气改造过荒山荒坡,但要么管理不善以失败告终,要么成林面积不大难收效益。如上世纪70年代政府号召种黄桃,结果黄了;80年代栽板栗,结果是bǎn了(方言,扔了);90年代种植松树,结果还是“松了”。直到2006年,市委、市政府号召在全市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把茶叶真正打造成信阳农业的第一支柱产业。陆庙村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大发展时期。”

4月7日上午,一见记者面,谈到茶产业给陆庙村带来的变化,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核心区陆庙村党总支书记朱明娥就打开了话匣子:“市委书记王铁还是俺村的名誉村长呢,这些年多亏了市委、市政府要求大力发展茶产业。开始发展的时候老百姓咋都想不通,想到之前搞啥啥不成,都不愿种茶,阻力很大。没办法,我们村干部带头自己种茶,动员亲属种茶,2007年,有40多户群众自愿加入种茶的行列。2008年以后,群众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纷纷要求种茶。你们看,这里已经是满山披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香饽饽喽!”

据介绍,核心区属浅山丘陵地形,荒山荒坡居多,既不生长树木,又不适于农作物的种植,基本上没有经济效益。陆庙村因地制宜对这些荒山荒坡进行全面改造,科学规划,几年来,发展茶园12000亩,其中,有4000多亩流转给了河南格瑞提贸易有限公司,7000多亩流转给了一个懂茶叶生产管理的茶叶种植大户马德记。

“多亏了土地流转啊,过去,机制不完善,农民各搞各的,暴露出很多问题,必须交给内行人来管理。”陪同采访的平桥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核心区党工委书记余美航介绍说:“对于像马德记这样的搞正事的能人大户,我们全力支持。事实证明,茶园交给他后,机制更加完善了,管理更加细致了,山保住了,群众也致富了。前不久,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又把整理好的几百亩茶园交给马德记管理,没要一分钱。”

土地流转有效提高了陆庙村的土地利用率,促进了茶产业的大发展,经过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现在已做到“建一片园,绿化一片山,修一条路,配套一处水利设施,授一套生产管理技术”,实现茶基地建设道路、排水、绿化、管护、技术五配套,陆庙村目前已经达到建成一片、成活一片、富裕一片的既定目标。

谈到茶产业的发展给百姓带来的效益,拥有40余亩茶山的陆庙村马 组村民组组长王青山乐开了花:“过去挣不到几个钱。现在,我们农民不仅可以从流转土地中直接分到钱,我们老两口还在茶山搞务工管理,光这一项,人均年收益就有万把块。儿子、媳妇安心在外常年做工,家里日子过得非常幸福,前不久我们还在信阳市买了新房,也快过上你们城里人的生活啦!”

编者按:从4月7日开始,本报记者兵分两路,通过实地走访7个产茶县区的茶叶生产基地和种茶大户,全方位、多角度地在第一线动态报道我市茶乡今天的新气象、新变化、新面貌,感受茶文化节的举办给我市广大茶乡、众多茶农带来的巨大变化。

本报自今日开始,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迎茶节记者茶乡行”专栏,及时刊发记者这次茶乡行的相关报道,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