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委响亮地提出了“凭党性干工作,看政绩用干部”的口号,催生了中原大地的发展潮;而今,正值全省上下奋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际,我们又赶上了省、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年,迎来了干部调整、交流的高峰期。这样的风云际会,让笔者再次想起了那句久违的口号:看政绩用干部。

看政绩用干部,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论原理在干部工作中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而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按照这一原理,党组织要做到正确使用干部,就必须深入了解干部、正确评价干部,根据干部的能力和特点做到量才使用、充分发挥作用。但如何正确评价干部呢?尽管现实生活中的干部大都各有特点、各具风格,评价干部也有不同的角度和重点,但衡量干部德才优劣、素质高下的根本依据只能是干部的素质、能力等因素在工作实践中产生的成效,即政绩(也就是干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效果)。在今天的形势下,还应特别注重从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成效上来评判干部。如果我们抛开干部的政绩来评价干部,既不能抓住干部的本质和主流,又失去了衡量干部的客观现实依据,那样的话,既让评价干部的标准产生混乱,又会为某些心怀不端者留下可乘之机,给干部工作带来严重后果,甚至还可能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如果我们切实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那么,看政绩用干部就是我们在干部工作中遵循这一原理的现实反映。

看政绩用干部,是科学使用干部、快速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干部的第一要义就是干事、就是要务求工作实效,就是要奋力推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快速发展;反之,当干部不干事、不务求工作实效,就失去了当干部的意义,就会严重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众多的干部成员中,如何把那些德才兼备、奋发有为的干部挑选出来,让他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看政绩用干部就成了干部工作符合逻辑的自然选择。政绩集中体现干部的德才素质。只有政绩突出,才表明干部的素质更高、能力更强;只有政绩突出,才预示着干部具备更大的工作潜能、能够承担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只有政绩突出,才能使干部更好地赢得群众和上级组织的广泛认同,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不坚持“看政绩用干部”,既不能正确地识别干部,又不能合理地使用干部,大大降低干部工作的科学性和成效,给实际工作带来巨大影响。近年来,市委在干部工作中积极探索推行“五个常态化”、试行“能上能下”等举措,着力让看政绩用干部的原则具体地落实在干部选任工作中,力求实现选贤任能、助推发展之目的。这些举措的有效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活力,有力地促进了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其成效将日趋显现。

看政绩用干部,是引导干部奋发进取、健康成长和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的当然要求。用什么样的标准取舍干部,既影响、决定着干部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健康成长,又具有极强的导向示范效应:用一个干部,就是在社会上树立了一面旗帜;用什么样的干部,就等于树立了什么样的旗帜,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导向示范作用,正所谓“选一贤人则贤能竞进,用一小人则奸佞毕至”。干部的政绩是客观的,使用干部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坚持看政绩用干部的原则,既能有效调动干部在本职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兢兢业业工作、努力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又能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干部在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工作能力、充分施展才干、不断创造新业绩的正确道路上健康成长,进而把我们的干部队伍真正建设成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良、奋发进取、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干部队伍,从而为党和人民事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坚持看政绩用干部能够产生正确的用人导向;反之,不看政绩用干部、而是看别的什么用干部也会产生别样的用人导向,并会在干部队伍中迅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党风和社会风气,发展下去,还会直接危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其后果难以估量。

中原经济区建设大幕已经开启,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方兴未艾。事业呼唤人才,人才迎来了宽广的舞台。今天,当我们重提“看政绩用干部”时,依然倍感其直逼人心的巨大力量。我们坚信,在市委一以贯之地坚持看政绩用干部正确原则的激励下,信阳的干部必将愈益龙腾虎跃、奋勇争先,信阳大地上风生水起、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大潮定会一浪高过一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