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棠

山区贫寒农家的子弟,少小时是极少有书可读的。

记得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在母亲给我用一条子蓝粗布缝制的书包里,只有语文、算术两本书。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还是旧的,那是邻居家孩子借给的。语文老师说:“春上课本买得不齐,你的就不发啦!”我耷拉着眼皮,心里满不高兴。可当听起老师讲课时,我的心境便立刻敞亮、兴奋起来。晚间,我提着鞋子去门口外的水塘边洗脚,刚坐到石板上,水中的月亮就一下子映入眼帘,明晃晃的,我立即想到了白天语文老师讲的课文《猴子捞月亮》。在这样的时光里,带着这般联想,我年少的心自然就插了双翅膀……

进入初中不久,我碰上了一次好运气。邻桌的一个男同学(听说他是一位公社干部的儿子)拿出一本绿封皮的《现代汉语成语小词典》,被我发觉。那会儿,我既新奇又眼馋,心里揣想着怎么能弄来瞧瞧呢?事情偏有这么巧,就在我心下打着小算盘的当儿,那位同学来问我《夏天来临》这篇作文该如何写?我几乎不加思索地给出了一个条件:“把你的《现代汉语成语小词典》借给我看,我才给你讲。”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那本小词典到手后,我如获至宝,看得比较细致。一直拖到要放暑假了,我对那位同学说:“下学期开学时一定还你!”本是一个憨家伙儿,他很爽快地一口答应了,我高兴得心里像喝了蜜似的。那个年代的假期里,白天要下田干活挣点儿工分,晚上又生怕家里大人舍不得让我多熬油灯,就趁午间歇晌的时间,我才把那个《现代汉语成语小词典》翻出来,用备好的绛黑色粗纸裁齐整再以针线缝缀的本子,照着词典的第一页开始往下抄写。抄着抄着,胳膊和额头上的汗水把本子上写的字给洇湿了。我就找来一块旧布条去擦拭,然后再顺着旧字迹一点点地描清楚。母亲见状,便把凳子挪到跟前,时不时地给我擦汗。

“一不做,二不休”是我留下记忆的首条成语。词条上大概是这么解释的:“事情不做就算了,做了就干脆一做到底。它出自唐人赵元一《奉天录》,是由时人张光晟临死前留下的‘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这句话的故事演化而来的。”由此,当时我内心深处便抱定了一个愿望:非把这本词典抄完不可!

还有“洛阳纸贵”这条成语,那时我抄写之后又诵读了两遍。直到后来的好长一段时日,心下还在这么念想:西晋的那位文学家左思,以什么样的生花妙笔写就了《三都赋》,竟让当时京城洛阳凡有地位的人都竞相购纸传抄,使得城内纸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呢?倾慕之下,我也鞭策着自己,对老师布置的每一篇作文,都舍得花费心思去运笔。初二上学期临近期末时,教我们语文课的朱巨成老师要求大家写一篇自命题作文。我用了半天加一个晚上的时间,把我家所在生产队队长带头早起,不辞劳苦,适时为双季早稻秧苗喷施防治病虫害药物的事迹,写成了作文《晨光》。一经老师阅改,这位老先生竟写下这么一段褒奖有加的评语:“立意新颖,叙述自然,语言鲜活,一气呵成,有炉火纯青之势!”随后又向全班同学绘声绘色地念读了一遍。这给了我莫大的激励!

自此以后,我的学习顺风顺水,渐有长进。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走在我前面的陈志同学突然转身,两手搭住我的肩头说:“你学习好,你有别的书读不?”见我摇了摇头,他又道:“我有!”接着就飞快地跑回家里,给我拿来了一本没有封面但从书脊上可依稀看出书名《千家诗》的旧书。这是我整个小学、初中时代所看到的除课本之外唯有的两本读物之一,一时令我喜不自禁,乐满心怀。连续几个月的冬夜,我几乎夜夜伴着煤油灯光,吃力而尽情地咀嚼着《千家诗》的百般滋味,汲取着其中的文学营养,不觉得饥渴,也不感到寒冷……

那时我非常喜爱、读过多遍的是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村居即事》一诗:“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一幅村野美景,不正是我们这里初夏时节的田园吗?山上树木葱葱郁郁,田间河流水光银亮,纷纷细雨如烟如雾,子规声声而农事繁忙。

读着书中的诗,我总爱联想一些人和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让我在一次次地默诵中,也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泪。因为它引我想起了自己最挚爱的玉泉同学。他很小就离开了亲生母亲,后母又待他不好,时常发生些口角。初中没毕业,他就被父亲(公社干部)送到四川当兵。他的远去,让我极为伤感、怀念。那时节,我家是生产队里出名的“缺粮户”。春荒头上,母亲常常出去借米、借面或弄些蔬菜掺和着吃。学校离家十里路,我中午也就不回去,看到别的同学到校食堂打饭吃,自己无米无钱就悄悄躲到僻静地方去。正是在这种时候,玉泉同学常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面前,不是递给我一块锅巴,就是塞给我一个热馍。这一份纯真情谊,使我时常回想,且在心底珍藏。

几十年过去,那些艰苦而又宝贵的读书时光,至今没有淡忘,依然令我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