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 明
时下,在干部队伍中,积极为群众办事者为数不少。他们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深受广大群众的爱戴。但是,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干部,面对人民群众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能持积极的态度去解决,而是不厌其烦地反复给群众做解释工作,用“解释”来推卸责任,用“解释”来拖延困难和问题的解决。这种变“解决”为“解释”的做法,实不足取。其结果是不仅伤害群众的感情,而且损害党委、政府的形象,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解决”与“解释”,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相同,结果也更不一样。为什么有些领导干部喜欢用“解释”来对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呢?说到底,就是“解决”要比“解释”付出更大的工作量。这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身体力行的工作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所以,只有“嘴功”,没有“脚功”。因为,要真正解决群众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不舍得出力流汗,没有高超的执政能力,是难以做到的。
实事求是地说,大多数困难和问题,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干部完全应该尽快解决。当然,确实也有一些因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难以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需要领导干部耐心地把情况说明、把道理讲清,做些解释工作,想来广大群众对此也是能够谅解的。关键是,领导干部不能老是给群众作“解释”,总是把“解释”当成工作的主要手段和“挡箭牌”,把应该及时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推再推,一拖再拖,不予解决。任上没有干多少实事,任后却留下一连串的“遗留”问题。自古民心一杆秤。广大群众所期盼的,不是领导干部在任上做了多少解释工作,而是看其在任上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和问题。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都在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谋求科学发展。落实到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头上,首先就是要把提高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当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多办利民之事。把心思用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素养,把爱民亲民的口号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而不是在嘴皮子上玩花样、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