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马 童)深挖旧塘养鱼,填平坑塘种粮,今年以来,息县通过推动坑塘改造,改善农业生态,追求农业生产多元收益,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抗旱浇麦时期,息县新挖的260口万方以上坑塘为近30000亩小麦提供了水源,加上以前开挖的坑塘,有50000多亩小麦抗旱用的是坑塘水。
“修水渠打机井对抗旱必不可少,改造坑塘也是有效补充,而且坑塘的生态意义明显。”息县水利局的申玉光说,“坑塘地势低洼,涝时能蓄水,旱时能提供抗旱用水。挖成新塘,填平荒滩,还增加了耕地。为促进坑塘改造,政府投入了很大的资金扶持奖励,谁建设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群众参与意愿很强。”
息县城郊乡八里村农民王金龙个人整修了连片大塘3口,投入资金20多万元。他有自己的想法:“这里以前都是半滩,废旧水塘,没人种庄稼,也没人愿意来。我把水塘挖大挖深,半滩都填平,水里养鱼,岸边种果树,明年这里就会出现一座休闲娱乐城。这是多好的事儿啊,政府每口大塘还奖励我5000元,我承诺为群众无偿提供灌溉用水。”
息县水利局局长谢浩说:“坑塘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农业生态,按标准改造是关键。有一定的规模,每口一万方以上才能在应对旱涝中发挥作用,而且都必须配置灌井,规划符合条件的政府扶持建设,建成给予奖励。”
在改革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发展民营水利思想的主导下,个人兴修水利不再仅仅是一种公益行为,还成为一种投资。抗旱浇麦期间,息县共有40多位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回乡兴办水利,总投资1300多万元。
眼下,息县个人投资兴办水利的风气更盛了。就息县项店镇来说,每口建成坑塘的最高奖励标准已提高到了2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