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媒婆

“沟洼沟洼,老鼠也成家,婚介做媒,结果开花”。散步时,偶尔在浉河大桥下看到这则张贴在桥墩上的民间小广告,因其形象生动,付之一笑,回想起少年时老家那些乡村媒婆来。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媒婆很有市场。媒婆们进百家门,吃百家饭,能说会道,可算得上有能耐有本事的人。我们邻村有位村妇,人称王婆的,就是位优秀的媒婆。她聪明狡黠,诙谐幽默,具备了当个好媒婆的特点。我曾用诗歌的语言描述过她。题目是《王婆眼角的膏药》。

东家进 西家出

王婆眼角的膏药

是漂浮在村子的树叶

说媒 看病 算命

王婆眼角的膏药是村民的灵丹妙药

可以不出门

可以不出工

王婆眼角的膏药

是她休病的假条

实际上王婆的营生还是以牵线说媒为主

王婆走到哪里,动静很大。乡间的小路上,你遇见她,离老远就能看见她蜡烛一样鲜艳的的身影。她爱说笑,声音嘎嘎的,带着沙沙的尾音。身材和走路的姿态很好看,大家都说她是夏天的湖萍,水上漂。她爱打扮,盘起的发髻,别一个闪亮的黑卡。可惜,长相差了些,外飘牙,肤色重。听说她有头疼的毛病,所以,眼角经常贴着两块膏药。

王婆的知名度,不亚于一位村干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谁家儿女长到二十来岁,要成家,就想到了王婆。

王婆好记性,很敬业,能记住相邻十几个 适龄男女的出生年月。哪家姑娘小伙要成家了,她心里有本账呢。张家的四宝和老李家的幺妮子班配,刘姓的大毛和袁家的老五相克。王婆微闭着双眼,每天念的都是这本经。

王婆的人缘好,村人有事没事就到她家窜门儿,孩子们也喜欢听她聊天。她低头一个主意,抬头一个见识,一张口就来一段故事。她有个口头语,爱说“那个”。“那个呀”,王婆开口说话,眼角的膏药就跟着颤动。一些关于狐狸精、美人鱼、放牛郎的故事就随着她的飘牙神秘的飘出。我们怀疑她那眼角的膏药就是一个神奇的按钮,按钮一启动,就有许多神话传说涌出来。

我们既爱她,又怕她。怕她盯着看人,尤其在当时我们这些即将成熟的女孩子。她喜欢对女孩品头论足,拉起女孩的手琢磨你的手相,说一些预测你的未来之类的话。她看我们时,我们心里发毛,就躲着她的视线。我们怕她老早就把自己纳入她的账本里。小伙伴之间闹别扭就有一句最狠的话备在后面,“你再拐(坏)就让王婆给你说婆家嫁出去”。

王婆天生有张好嘴巴,很会说话,用在说媒上是如鱼得水。她能把普通村姑夸成仙女,把平常小伙夸成牛郎。王婆大概没学过心理学,但她使用的是先入为主的心理战术。介绍亲事时,不断帮你挖掘和夸大对方的优点,帮你培养与对方的好感,等你醒悟过来,也就情人眼里出西施了。青涩的爱情,在王婆的精心呵护下,渐渐成熟。

王婆巧妙地周旋在想要成家的男男女女之间。她不厌其烦的领着男方和女方,相亲、定亲、下聘礼、瞧日子,一直到送新人进来了门,才算歇下一口气。她巧舌如簧,说媒的成功率较高。

我有位远房亲戚,成分高,富农出身,受人歧视,家有三个儿子,亲事难提,王婆硬是下工夫,帮其说成两个媳妇,娶回了家。

受益的年青人,尤其是那些家庭和相貌都困难的单身汉,在她的撮合下,欢天喜地的成了亲,就对她非常感恩,不断传颂她的情义。其他的村人知道了就一传十,十传百,求她说媒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王婆像个明星,名气不断增大,生意日益兴隆。

王婆交了好运,可能头疼的毛病也没有了,眼角的膏药不见了,人也变得越来越精神。

在那个相对闭塞的年代,王婆这类热心快肠之人,是丰富乡村生活,给普通人家带来希望的多么重要的角色啊。

嘴巴甜,吐沫粘,不是占点物,就是占点钱。这句乡村谚语,是说给媒婆的。实际上,在物资匮乏的岁月,王婆们也只是弄个鸡鸭吃吃,赚个丈把布料穿穿,混个好人缘乐乐。

时代造就了王婆们。她们那个年龄段的人,出生在建国前的封建时期,成长在新中国的建设时期,成熟在改革开放的启动时期。她的人生深深刻着不同年代的印痕。王婆现象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羞涩的爱情,媒妁的婚姻,贫贱不弃的夫妇,相濡以沫的家庭,最后是白头偕老的亲人,等等,这些看似精彩的故事情节,其实都发生在平平常常的家庭。当时,这些稳固的家庭与王婆们苦口婆心的劝媒说教有着密切关系。王婆时代那些坚贞不屈的爱情典范,让时下年轻人中的闪婚闪离和所谓爱情快餐者大大汗颜。

后来听说王婆很长寿,活了近九十岁。她离世时,给她送行的队伍中,祖孙三代都经她做媒成家者有之。正应了村民的那句老话,修桥行善,万人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