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传说上帝创造人类之后,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人类疾病丛生,生命与健康饱受病魔摧残。于是,上帝派下了最优秀、最善良的天使去照顾病人,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守护着人类的安康。这就是被老百姓奉若神明的医生。

这样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生,古已有之,如尝百草而救苍生的神农;今亦有之,如国际友人白求恩、非典时期的天使们。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少数医护工作者忘记了自己的神圣使命,暗中收受“红包”、吃“回扣”之风日盛,破坏了人们心中的天使形象,社会上甚至称医德败坏的白衣天使为“白狼”,而狼是要吃人的。

生命所托,健康所系,每一个拥有爱心的人都是天使。给生命一些绿色,让生活充满阳光;给健康一些动力,让人生充满幸福。这本应是从医者的天职,但为什么会出现借看病而谋财,甚至于为财而不顾病人安危的庸医?除了体制因素、病人因素以及经济因素之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某些医生医德的败坏。德之不存,人性尽失;魂魄丢失,何谈为医?

所以,古人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为医。”医生从事这个职业是为谋财而来的吗?绝对不是。古人用“悬壶济世”来形容医生,因为尊重把医生和高官一样同称为“大夫”。清官是为民造福的,良医是救死扶伤的。倘若为医者拿病人的命来谋财,这是世间极其可恶的事情,为官亦然。试看中国两千年来的历代名医,无不在医德上狠下工夫。可以这样说,名医之所以成名,首先是医德的高尚,然后才有医术的高超。故而,为医者须心存善念,胸怀仁义,方可称其为“大医”。“大医”者,精诚也!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先有大慈恻隐之心、救死扶伤之德,再有不计得失、一心赴救之情,才可成为“大医”。否则,无异于“含灵钜贼”。什么是“钜贼”?就是大盗贼!当医生成为“天使式”的江洋大盗了,那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正是为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孙思邈在教后人医术之时,也留下了劝诫为医从德的诤言:“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在“精”之外,告诫“诚”的重要。何谓“诚”?即品德要高尚。孙思邈劝告学医的人首先应该立下大志,无欲无求,舍己救人。尤其是那些拿着纳税人的薪水的医生,更应谨记:立德常学白求恩——白衣秉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