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因工作需要,笔者得以查阅到我市各县区制定的“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从中欣喜地看到,各县区均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重点之一,非常坚定地提出“拒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并强调要注重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和长效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使环评结果作为项目落地的硬件要求。

将“拒绝”一词写入未来五年发展规划,似乎相互矛盾,但笔者看到的却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把维护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真实体现,更是各级政府着眼长远、科学发展,无愧千秋万代的明智之举。

将“拒绝”一词写入未来五年发展规划,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转变”。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激情万丈地“以钢为纲”全民造土高炉,大炼钢铁;“以粮为纲”全国大搞毁林造地、围湖造田,灭“四害”大杀麻雀……告别旧日的伤痛,近年来依然有不少干部抱着以“GDP为纲”的发展理念,为求“政绩”硬上项目,不顾污染,不惜浪费,使生态环境惨遭破坏。

诚然,在当今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促发展的潜力进一步凸显的形势下,处于中部地区的信阳正处在一个“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的历史机遇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势在必行。然而,我们在增强抢抓发展机遇意识的同时,也必须准确判断未来发展的趋势,分辨清前进道路上的机遇和陷阱,绝不能急功近利,“剜到篮里就是菜”;吃完“祖宗饭”,又抢“子孙碗”;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资源账,把别人淘汰掉的落后产能、污染项目当做“宝贝”引进来,造成“一个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

可喜的是,随着领导方式的转变,各县区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共识。这一可喜的转变,是历史的抉择,是时代的强音,更是人民的福音。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保护好信阳优越的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是当代每一位信阳人的历史责任。建设生态信阳,需要的是从我做起,从当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使信阳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