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日的由来

1947年9月,国际气象组织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世界气象组织公约》。1950年3月23日,这一公约正式生效后,国际气象组织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并在1951年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纪念1950年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生效。

2011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人与气候”。

什么是气候

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 、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气候一词源自古希腊文,意为倾斜,指各地气候的冷暖同太阳光线的倾斜程度有关。

信阳市气候概况

信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这种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犹如江南风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无垠,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国情调浓厚。信阳日照充足,年均1900小时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1℃至15.3℃,无霜期长,平均每年220天至230天;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毫米至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

信阳四季分明,各具特色。春季天气多变,阴雨连绵,季降水日数多于夏季,降雨量达250毫米至3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6%至30%,夏季高温高湿气候明显,光照充足,降水量多,暴雨常现,降水量400毫米至600毫米,占全年的42%至46%。秋季凉爽,天气多晴,降水顿减,季均降水量170毫米至270毫米,占全年的18%至20%。冬季气候干冷,降水量少,约80毫米至110毫米,占全年的10%;冬季在四季中历时最长(130天左右),但寒冷期短,日平均气温低于0℃的日数年平均30天左右。

气候与人相互影响

气候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受到它的影响,四季的更替让人享受着春夏秋冬的神韵,不同类型的气候使地球景观异彩纷呈。

气候不但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使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习惯,还影响着人的生产方式乃至社会文明进程。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房屋一般采取坐北朝南的方位,是因为向南的房屋在冬季能够受到更多的阳光照射;在城市规划与布局中,将有污染的厂区建在主风向的下风方向,便于污染气体的排放,从中不难看出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气候资源更是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人类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对气候进行着或有意识或客观的改变。世界气象组织今年年初确认,2010年全球平均气温是自人类有气温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截至目前,全球平均气温最高的十个年份都是在1998年以后出现的。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过去50年的升温速度几乎是过去100年升温速度的2倍。不容置疑的事实和数据表明:气候真的变暖了,而且变暖的速度在加快。

气候变化影响到了许多物种的生存,引发的海平面上升使许多地区的海岸带更易遭受海水侵蚀、风暴潮等威胁,由它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更是接二连三地肆虐全球。研究表明,随着气候变暖,水旱灾害频发,流行病的传播速度和几率也提高了。蚊蝇等病毒传播媒介挺过了暖冬,扩大了活动范围;霍乱在变暖的海域滋生。

气候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正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在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类应与气候和谐相生

气候变化的影响远远不只气候本身,应对气候变化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所幸,对于气候变暖这个恼人的问题我们已形成解题思路,即遵循人与气候和谐相生的法则,实施减缓和适应两种对策。当前,减缓和适应气象变化在国际社会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共识。同时,在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和认识尚存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探寻符合科学发展的确定战略并付诸实践更为迫切。

在倡导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热潮中,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势在必行。如今,来自政府、民间组织、学术机构等各个层面、领域和行业的人们都开始行动起来,致力于优化人与气候的关系。今年世界气象组织将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确定为“人与气候”,目的就在于借助这个契机,让人们再一次审慎思考自己与气候的关系,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再多做一些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 气象部门在行动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建立了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气象部门着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科技支撑、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骨干作用、构筑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基石、在“气象外交”中争取话语权,肩负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职责和重大使命。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参与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编制和制定工作,积极围绕气候变化热点和焦点问题建言献策,向中央上报了数十份决策咨询报告。

截至目前,全国省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还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协调工作。

信阳市气象局近年来也十分注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和应对工作,制定了《信阳市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案》,开展了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工作,部分县区编制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宋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