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瘦肉精”的曝光让食品安全的问题再次搬上台面。央视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的报道,将我国最大肉制品加工企业双汇集团卷入“瘦肉精”漩涡之中。报道声称,河南孟州等地采用违禁动物用药“瘦肉精”饲养的有毒猪,流入了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
受各方面压力,河南官方3月19日称已经控制32名涉案嫌疑人员,其中28人受到处罚。与此同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公安、监察、农业、商务、卫生、工商、质检等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赴河南督导查处“瘦肉精”问题。目前,双汇产品已经在一些城市的超市大规模撤柜。
品牌前途未卜
因为卷入“瘦肉精”丑闻,目前处于风暴眼中的济源双汇公司已于3月16日停产整顿。相关资料显示,该公司建有年屠宰160万头冷分割生猪屠宰生产线、年产3.3万吨低温肉制品生产线、2600吨冷库等。2010年,公司产值达15.8亿元,为附近地区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之一。
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多条应急处置措施,以严防“瘦肉精”猪肉及猪肉制成品流入市场。据了解,济源双汇公司已于3月17日起召回市场流通产品。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召回肉制品2000多吨、冷鲜肉70多吨。
检验监管缺失
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十八道检验”一事,双汇集团董事长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程序确实都有,但只是就企业内部加工环节而言。而据记者调查了解,恰恰是执行国家有关检验的硬性规定不力、以“抽查”取代“普查”,才导致了有害猪畅通无阻。
据了解,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确禁止在养殖业使用“瘦肉精”。2009年3月,河南省畜牧、商务、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强化“瘦肉精”监管。济源市畜牧局局长陈晓棉承认,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是监管仍然存在漏洞。据他介绍,针对“瘦肉精”问题,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验,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订的2%抽查比例执行。至于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
济源双汇公司原总经理曹连友介绍,“企业自检是通过化验生猪尿样,进行定性分析。一直以来,公司执行的都是集团标准,即按照4.5‰的比例抽检。”
前来河南督导调查的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
(据《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