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编制向农村学校倾斜;严格教师岗位管理,规范请假、病休等手续;严格教师调动管理,实行合理流动,确保农村学校师资需要。二是“补”。该县每年通过公开招聘的教师都在百人以上,实行定乡(镇)、定学校、定学科的招聘办法,新聘中小学教师均分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2007年以来,全县共补充教师620名,其中特岗教师190名。三是“激”。教育系统的绩效工资向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倾斜,在评优、评先、晋级等方面,同等条件下,农村边远学校教师优先。四是“支”。实行支教制度,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每学期均开展名师“送教下乡”活动。2007年以来,全县共有386名城镇教师下乡支教。目前,全县中小学师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都更加合理。
统筹加强城乡学校管理
该县将加强学校管理作为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均衡,向管理要和谐。他们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子活动,鼓励先进学校对薄弱学校在物资上以援助,在人力上以支持,在管理上以帮扶;注重加强对边远学校的监控,帮助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其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在招生政策上对边远学校给予倾斜,在中招名额分配中对薄弱学校给予一定的照顾;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制度,控制学校随意招收非本学区学生,使边远学校的生源得到保证……这些措施,使各同类学校在学校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逐步走向均衡。
统筹关注弱势群体教育
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罗山县20余万外出务工人员在每年挣回10多亿元的同时,也留下了数万名留守儿童。为把这些留守儿童教育好、管理好,罗山县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在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帮助下,编织了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其主要做法是建好寄宿制学校。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建有50多所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都有安全的宿舍,有标准的床铺,有卫生的食堂,有充足的用水,有干净的厕所,有规范的管理,基本满足了留守儿童食宿在校的需求。各学校设有留守儿童俱乐部、亲情电话、留守儿童信箱、心理咨询室,配备留守儿童生活教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举办演讲、征文、手抄报比赛、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建立并完善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一系列制度,要求每位教师做3名至5名留守儿童的代理妈妈,负责留守儿童生活管理、学习辅导和心理疏导,浓郁的亲情呵护着每一个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该县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经验多次在全国、全省交流。
“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奋斗目标!”从罗山县教体局局长陈国刚坚定的语气里,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罗山教育人非凡的气概、魄力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