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魅力信阳,不仅体现在GDP的增量上,还体现在民生事业建设上。
本报记者 张 超 摄

□本报记者 张 超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市长郭瑞民在今年市人代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二五”期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继续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市长的讲话,意味着未来的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将更多的关注百姓的住房问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任务光荣而艰巨!

市政府副市长李水在全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大规模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将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幅度增加投入,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保证符合条件的群众尽早受益。

今年,我市继续将住房保障工作列入“双十工程”与“目标督查”范围,全市计划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23515套(含林业系统棚户区、国有垦区)。从保障性住房建设指标看,任务较去年增加了八成左右。这意味着,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来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

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几项举措,进一步推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简程序,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建设。市房产管理中心、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要及时把项目计划和补助资金下发各地。各部门必须简化程序,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进入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建设主体责任,加强质量管理。在实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各地要对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进行统筹建设。

——抓落实,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继续协调有关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强化督导,实行全过程监督,及时将情况上报市政府,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各地对每一个项目,从土地供应、前期手续办理、建设资金落实、工程建设进度等方面都要制定阶段性目标,做到将工期进度计划和时间节点细化到月、任务落实到人。

——强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申请、审核、轮候、复核、公示、退出等制度,加强房源分配使用和退出监管。强化配租、购买资格的审查。加强保障性住房使用管理,对违规出租、出售、闲置保障性住房的行为进行纠正。建立保障对象的年度复核和资格抽查制度,对收入等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保障条件的,要及时退出。通过媒体公示、群众监督、政府监管等措施,做到分配房源公开、分配过程公开、分配结果公开,让社会信服,让百姓满意。

——拓思路,多种方式并举。鼓励支持低收入家庭集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过批准采取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的方式建设廉租住房,并通过租售并举,逐步退出政府产权。鼓励以房地产开发方式实施棚户区改造,采取土地招标的方式选择开发建设主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公共租赁住房计划采取以下模式建设:政府划拨土地并投资建设;政府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保障性住房投资公司建设;土地有偿出让,将套型结构、建设标准、租金水平等作为前置条件,招标选择企业投资建设并持有经营;商品住房项目配建,政府出资回购或开发企业持有经营,一定年限后允许上市交易。

《政府工作报告》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我们迅速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