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委书记王铁在日前召开的全市新闻宣传工作会议上,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首次提出一个全新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当好本地本部门的“首席记者”。
所谓首席记者,即新闻采访领域拔尖人才的标志和称号。他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是一线的业务骨干。王铁书记当然不是让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真的去当专业的首席记者,而是让各级领导干部都能增强首席记者所具备的基本功,真正了解新闻这个行业,在为本地本部门营造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发挥“首席记者”的主导作用。各级领导干部为何要当好本地本部门的“首席记者”呢?
首先,是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需要。新闻宣传是推动工作、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新闻宣传单靠记者是远远不够的。记者很少是专家、学者型的,大都是杂家,什么都懂一点,需要被采访的地方或部门提供更加翔实的素材;而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是本地本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对所在地方、所在部门情况了解的比记者透彻,能正确把握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阶段性的新闻亮点、新闻热点、新闻焦点在哪里,便于做好和记者的有效沟通、交流,帮助记者及时宣传好本地本部门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使新闻宣传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及时有效,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本地本部门改进工作、加快发展,;反之,既让新闻宣传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又给那里的工作带来被动。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兼当本地本部门的“首席记者”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其次,是塑造良好外部形象的需要。去年信阳掀起的“信阳红”风暴,除了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外,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一起身披绶带,来到北京的王府井推销“信阳红”,书记、市长卖茶这一举动,次日便成了京城各大媒体报道的热点,“信阳红”自此一炮走红。书记、市长亲自走上街头卖茶的成功宣传,其效果远远好于投入巨大的广告宣传,是塑造信阳良好外部形象,提升信阳知名度、美誉度的成功尝试,是主要领导当“首席记者”的生动实践,值得各位“首席记者”悉心揣摩,及早进入角色。
最后,是正确把握舆论导向的需要。在信息时代,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导向意识,提高引导舆论的能力,牢牢把握本地本部门的舆论导向,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对本地本部门热点问题进行准确分析、科学判断、正确引导,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要积极支持舆论监督工作,促进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所以,为了有效地把握舆论导向,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十分有必要兼当“首席记者”。
如此看来,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兼当好本地本部门的“首席记者”,才能够在重大问题的宣传把握上、重要舆论的引导上、重点问题的定调上、重大问题的思考上,引导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点,做新闻记者寻找新闻点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