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比福建的坦洋工夫要好。坦洋工夫是地瓜味,这个是桂圆味,味道要好一些。一般的红茶都是以精选绿茶后剩余的“边角废料”为原料,经过发酵处理制成红茶。但是,我们信阳的红茶,都是使用质量上好的夏季和秋季好茶作为原料制成的。
省委领导的关怀和支持给信阳市广大干部群众增添了大力发展红茶的动力。信阳市委、市政府采取“高端策划、媒体造势,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创新载体、三地联动”的方式,于2010年10月份分别在北京、郑州、信阳三地举行了一个月的“信阳红风暴”活动。广邀名人、名企、名家、名媒参与,饮茶、品茶、论茶、赏茶。各地活动声势浩大,内容丰富,书记、市长及信阳茶人身披绶带在聚会现场、大街小巷,宣传“信阳红”,全面扩大和提升了“信阳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品牌宣传营销推介模式,深受业界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信阳红”横空出世,一茗红天下。“信阳红”的研制和生产,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创新,它带给信阳茶产业乃至河南茶产业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一是长期困扰信阳茶产业发展的夏秋茶利用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长期以来信阳以生产信阳毛尖著名,多用春茶做绿茶,夏秋茶利用率极低。在此之前,仅浉河区每年就有大约1200万公斤夏秋茶被白白浪费掉。通过这场绿红嬗变,在传统绿色中增添了一抹亮丽红色,使夏秋茶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二是大幅提高了茶农的收入和茶企业的效益,为茶产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河报记者2010年9月上旬到信阳浉河区采访,过去这时冷清的秋茶交易市场却排起了长长的队卖鲜叶。据浉河区茶办工作人员介绍,从当年夏天开始,全区每天收购茶叶鲜叶6000多公斤。刚卖完鲜叶的茶农王大妈告诉记者,2010年她家的茶叶收入是上年的三倍多。据了解,“信阳红”开发生产后,可使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每年可增收20亿元。据调查,全市平均每斤红茶售价在300元以上,有的企业红茶平均价格在600元以上,比夏秋茶价格增加两倍以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刘枫亲笔题词:“信阳红,健康之宝,致富之源”。目前许多茶企业都在为加大红茶生产厉兵秣马。一些茶企业购进了大批生产红茶的机械设备,五云茶叶公司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红茶生产线,年可加工红茶100吨;光山辰龙茶叶公司引进印度CTC红茶机械化加工生产线,年可生产红茶3万吨。“信阳红”带给信阳的不仅仅是茶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增收,它将成为信阳人的又一张新名片,为信阳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信阳红”的开发生产,推动了茶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红茶研发成功,为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了一条好路子,为提升发展水平奠定了好的基础,展示了信阳茶产业的科技进步,拓宽了茶产业的生产领域,延长了产业链条,有利于充分发挥茶产业的后发优势。红茶研发成功,使茶产品结构趋于合理,红茶、绿茶比翼齐飞,相得益彰,“信阳毛尖”和“信阳红”的良性互动,必将极大地推动信阳茶产业的更大发展。“信阳红”开发生产给信阳茶产业带来的深刻变化昭示我们: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引领茶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信阳红”的诞生打破了高纬度不能生产红茶的禁忌,打破了信阳长期不能生产红茶的历史。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姚国坤说:“信阳创造了两个奇迹,一是打破了信阳不产红茶的记录,结束了信阳不产红茶的历史;二是结束了红茶不过长江的记录,创造了高纬度产红茶的最北记录,填补了中国产茶的历史记录。”教科书上说,长江以北地区不能生产红茶,信阳的地理环境不适合生产红茶。“信阳红”的诞生,把“不能”变为“可能”,打破了红茶不过长江的魔咒,开创了高纬度生产红茶的新纪元。五是“信阳红”的开发生产,奏响了转变观念的最强音。卢展工书记在会见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新闻出版工作研讨会代表时风趣地说:“同样的茶叶,闲着也是闲着,不采、不利用就浪费了。很多东西,只要理念转变一下,就会有效。”他在2010年11月1日到信阳调研时又说:“推出信阳红,靠的是转变观念。进一步发展信阳红,还要不断转变观念。”信阳市委书记王铁在2010年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上以数千言的讲话大谈“以观念之变兴茶富民”。一个观念的创新,不仅催生了一个前景光明的新产业,而且带来了转变观念的思想洗礼。
有人说“信阳红”的诞生是一座丰碑,它记述了信阳茶人产品创新的艰辛和辉煌;有人说“信阳红”的诞生是一座灯塔,它照亮了信阳茶人以产品创新引领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前进方向;有人说“信阳红”的诞生是一把金钥匙,它开启了信阳茶人的智慧之门,以观念创新来发展信阳的茶产业,壮大信阳的茶产业!
我们不应也不会为现在取得的成绩陶醉,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信阳红”的生产开发才刚刚起步,还处于探索阶段,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需抓紧制定,以维护产品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逐步实现“信阳红”高中低档全覆盖;加工忌遍地开花,应适度规模化,建立茶农卖鲜叶、龙头企业加工销售的产加销模式;注册“信阳红”公共商标,加强原产地标记保护,做优做强做大“信阳红”品牌。
我们对“信阳红”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茶正在向多元化发展,红茶特殊的工艺和良好的保健功能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年轻一族,城市白领,认为喝红茶是一种时尚。国际市场上,红茶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的80%,近年来稳中有升。这些有利因素为信阳开发生产红茶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信阳地处江淮之间,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宜茶树的生长,因此这里生产的茶叶多次在国内外展评中夺得大奖。特别是信阳纬度高,昼夜温差大,茶叶内含物质非常丰富,为“信阳红”的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十一五”期间,信阳茶园面积由65万亩发展到150万亩,开采面积达90万亩,今后每年都有15万亩至20万亩新茶园进入盛采期,“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增茶园面积30万亩,为“信阳红”扩大生产规模提供了充足原料。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信阳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和强有力领导下,经过信阳广大茶人坚持不懈努力,信阳茶产业一定会再创辉煌,“信阳红”一定会越来越红,红遍中国,红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