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浉河区新发展的茶叶示范基地。本报记者 赵雪峰 摄

□本报记者 赵雪峰 向 炜

“我家茶园去年卖绿茶挣了9万多元,卖红茶挣了6万多元,累计收入超过16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喽!”提到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浉河区浉河港镇的茶农丁家春喜形于色。

比起茶农丁家春,该镇茶农彭祖国挣的远没有那么多,在他家的院子里,老彭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纯收入也就是五、六万元吧,主要是过去在山上住,搬到山下后,分的茶园只有10多亩,炒茶季节自己再炒炒茶,赚点钱,去年为了炒制红茶,我还跑到福建学习了一个多月,连学费、吃住费用,加上买回来炒制红茶的部分设备,花了我3万多元,今年效益应该要好于去年了。”

丁家春一年能挣16万多元,彭祖国敢于自己掏学费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学习,其底气来自哪里?来自浉河区多年来不断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基本理念,让越来越多的茶农从中受益。

“作为‘信阳毛尖’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浉河区持续提升‘信阳毛尖’十大名茶品质,努力打造全国绿茶第一名区。”浉河区茶产业发展管理服务局局长张广成说,“去年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40.5万亩,茶叶年产量达到1.87万吨,涉茶经济总量达到26.3亿元,种茶收入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茶产业发展速度位居全区各涉农行业之首。尤其是去年在全市率先成功研发“信阳红”红茶,结束了河南不产红茶的历史,(下转第二版)

编者按:随着新春的大幕拉开,全市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热潮,试验区建设、茶产业发展、城市基础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等等,呈现出百舸争流、只争朝夕的强劲态势。本报自今日起,特推出“布局开篇看发展”系列报道,从不同角度反映各县区、各行业围绕今年及“十二五”发展目标所推出的发展举措和业已形成的发展势头,为全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