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学
近读余秋雨先生的记忆文学《借我一生》,颇为触动。特别是一句“他向大地索借着儿子的生命支点”,是该书中的点睛之笔。对于那个年代那代人的故事,我不可能领悟很多,但却引发了“借我一天”的遐思。
假如时光倒流,借我一天,我一定虔诚地把自己拉回到过去,尽情地体验一段最值得追忆的心灵之旅。因为,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越发渴望将时光的线头抽回到难以释怀的昨天。
借我一天,我要回到苦乐交织的童年。大山深处的孩子在没有走出大山睁眼看外面世界的时候,童年也总是五彩斑斓、如醉如痴的。我们可以骑在牛背上长鞭一甩,可以光着身子下河摸鱼,可以钻进山林摘吃野果,可以变幻玩耍各种游戏,可以不做作业疯得天昏地暗直到大人拎着耳朵领回家。可是,我的花样童年却在七岁那年随着母亲的去世而过早地结束了。那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我们家的“地震”震级也绝不亚于这场天灾,我一下子从“福窝”掉进了“冰窟”。再回首,心口仍隐隐作痛。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时内心的落寞和无助,既难以言说,更不知能降落到何处。
借我一天,我要回到孜孜求学的课堂。我要永远感谢校园、感恩读书。唯有在小学、中学、大学课堂念书的时光,才可以捡拾到一个可爱的家乡记忆,可以触摸到一个若有若无的冷暖春秋,可以圆梦一个苦难少年的青春理想。其实,我起初上学是没有考学跳农门、挣饭碗这样的目标的。之所以少而好学、发愤读书,是我看到唯有用学习的艰辛来驱逐心头的悲苦,才能填补精神的空谷。在书海中巡游漫步,可以角色重造,超然物外,放下很多,也得到很多。恰如一种天灵感应,我似乎享受到母亲的千般慈爱,万般可亲;体味到家乡的千般美丽,万般可恋;领会到友情的千般难得,万般可贵;感受到生活的千般多彩,万般可歌;憧憬到人生的千般愿景,万般可求……我猛然记起来,早年老家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教子的一句话:“伢呀,要读书,读书读不死人。”真是朴素得要命的至理名言。我似乎有些明白,书确实是个可以移情别恋的好东西,痴迷其中,读懂其义,汲取其力,失去的东西也可以从中找回来。
借我一天,我要回到风雨兼程的路上。西方一位哲人说,从半山腰看世界,世界最美丽。大学毕业,由着一种梦幻般的激情,我回到了目前仍在这工作的“半山腰”城市。从办事员到现在的“一官半职”,屈指算来,已从容度过20个春秋。我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干什么工作都想做好,力求精致,宁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无论是从事文字工作还是在乡镇基层主政,一律视小任为大责,从不敢懈怠,从不愿马虎,经年日久,养成习惯,并乐在其中。回望走过的路,有过一路坦途,也曾布满荆棘;有过闲庭信步,也曾风雨兼程;有过勇往直前,也曾踟蹰徘徊。但是在这条来时的路上,留下了我坚定而清晰的脚印,一如历史的车辙,永远无法抹掉。
《简·爱》中有句台词:“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借我一天,情思难收,心曲沉回。自古以来,人的一生,总是欢乐与痛苦共生,成功与失败相伴,无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抑或黎民百姓,芸芸众生,没有谁能一路风光地潇洒走一回。既然地球总是一半在黑夜中,一半在阳光下,就让我们挺直脊梁,从容笑对人生每一年,享受生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