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富

据《信阳日报》消息,罗山县庙仙乡从人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范运作,增强持续发展后劲。做到每个合作社门前有牌子,办公议事有场所,合作有章程,会议有记录,规章档案齐备;扶持壮大,增强应对风险能力。乡财政每年至少拿出5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合作社开展信息服务、技能培训、产品销售和新技术推广等工作,并协调聘请专家常年蹲点进行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科学引导,增强联动发展能力。主动为合作社找路子,寻机遇,上项目,逐步实现合作社与市场、项目、金融等有机融合。截至目前,该乡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9家,吸纳会员4000余人,辐射带动农户1700余户,涵盖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产品加工、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带动全乡经济社会较快发展。这是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一年的实践证明,破解“三农”难题的法宝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抱成团”,在政府的引导下,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在能人的带动下,在专业合作组织的推动下,在产业链的拉动下,全面实现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生产和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加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即让农民在产业中抱成团、连成片、形成链,在组织中学技术、闯市场、能致富。我市采取职能部门主导、基层组织牵头、龙头企业领办、致富能人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培育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3531个,加入农户达6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助推下,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迅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800多家,带动了全市50%左右的农户,转化了80%左右的农副产品。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单一的生产壮大起来,把农村与市场连接起来,形成“拳头”,发展产业,强农富民。

这就是我市创建的农村专业合作模式。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了,经济繁荣了,农民富裕了,农村的环境改善了,城乡统筹的目标就达到了。所谓城乡统筹,其基本内容包括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而后两项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目的就是让农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以发展农村经济为前提,以统筹城乡为目的,像罗山县庙仙乡那样,通过发展经济富裕农民,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壮大富民产业,逐步推进农业变工业、农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的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农村综合试验区改革,我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规格标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民新村,全市已建成和在建的达到800多个。取得这样的成果,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功不可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