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去年年初,作为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的信阳市,在全市3042个行政村中排查出317个经济基础、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村。去年4月起,每3年一批,从市、县两级选派机关干部到这些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承担第一责任,团结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相对于以往的挂职和驻村,这次选派有何不同?他们的驻村实践会给这些“双薄弱村”带来哪些变化?

□人民日报记者 曲昌荣

信阳市检察院政治处副主任阮铁,去年4月挂职该市光山县泼陂河镇邬围孜村第一书记。不是“晃晃”就撤,他要在这里干3年。

“阮书记帮我们修了硬化路,我们鼓掌欢迎这样的干部。”提起阮铁,61岁的代修忠老汉说。“阮书记还把村里的老化线路改造好,不仅给我们送来了电,还照亮了心,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当了28年村支书的方应文很兴奋。

农民欢迎第一书记,决不限于邬围孜一个村。

干部为啥争当村官?

上升激励政策引燃机关干部干事创业热情

“到农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消息去年3月发布后,信阳干部积极性空前高涨,原定的300名指标最后追加到317名,去年4月中旬全部到位。为什么有这样的热情?

信阳市委发文件提出:凡在任职农村第一书记的3年中,能够完成考核目标,考察达到称职以上等次的,原则上都要提拔为上一级职务,或由非领导职务转任领导职务;特别优秀的可以破格提拔;参加竞争上岗和市里组织公选的,笔试加两分。“这个举措强烈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干事创业热情,有理想有抱负的机关干部都希望有平台表现自己。”信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乔新江说。

据信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胡建全介绍,这次选拔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有“三多”:一是高学历多,317名干部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二是关键岗位多,很多人在原单位担任重要职务,如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张全胜、市国土局明港分局局长刘元辉等;三是后备干部多,这是市委考察干部的极好机会。

刚刚把自来水管网延伸到村的罗山县潘新镇祁家村第一书记李树波,体验到了基层实践带来的成就感:“为全村800多人送来自来水,我觉得和乡亲们一起书写了村里的历史。”

书记如何踏实留下?

与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乡镇一起捆绑考核

柳海宝原先是信阳市委统战部理论宣传科科长,到罗山县彭新镇马店村任第一书记之初,村民就给他出了一道难题。

他千方百计争取到95万元资金解决吃水问题,可一些村民认为办水厂、安装自来水设备占了自己的地,无论如何不让施工,柳海宝只好发动村里十几个长辈轮番做工作。“农民最容易满足,但有时候也最倔,这就是村俗民情,我们做了好事还必须让农民满意,因为村民的打分是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指标。”柳海宝说。

相对于以往的挂职和驻村,信阳市委组织部对第一书记的考核体系非常缜密,最大的特色是将党委组织部门、派出单位、接收乡镇和第一书记捆绑考核,整合各种涉农项目向“双薄弱村”倾斜,还将群众满意率达到95%作为一项硬指标。这个“一石三鸟”的硬杠杠激励了三方积极性,第一书记时时拿下派干部的标准对照自己;选派干部的单位全力支持第一书记;所在乡镇积极为村子发展提供方便。

(下转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