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编者按】2月21日,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结表彰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隆重召开。市委书记王铁、市长郭瑞民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了2010年度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成果和成功经验,分析了当前形势,指明了今年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方向。学习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对强力推进今年乃至今后几年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报自今日起,将推出一组系列评论《放大规模流转效应 提升土地经营水平》、《放大资产确权效应 提升盘活资金水平》、《放大农保扩面效应 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放大专业合作效应 提升社会服务水平》、《放大华英富民效应 提升特色产业水平》、《放大新村示范效应 提升城乡一体水平》,为实现我市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新突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流转田,好分钱”;“流转田,种大田”;“流转田,好挣钱”。这些由我市基层干群在农村改革试验中总结出的鲜活语言,形象地道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给广大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

的确,从我市两年来取得的农村改革试验成果来看,土地流转好处多多。对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而言,至少可以获得两项收入,一项是流转土地的收入,另一项是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可以务工或从事二、三产业,从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对参与流转的承包大户而言,通过规模种植、提高复种指数、改善生产条件等,土地的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

为此,日前召开的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总结表彰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放大规模流转效应,不断提升土地经营水平,其目的就是通过土地规模流转,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

从我市目前土地流转的情况来看,放大土地规模流转效应非常必要。虽然全市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但在流转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土地流转仍需要进一步规范。三是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非农就业空间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由于此种原因,再加上农民对土地的传统依赖,相当多的农民宁愿受穷也不愿把土地拿出来进行流转,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四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和流转成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大户的积极性。

土地流转的出发点是造福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所以,放大规模流转效应,必须以科学流转为前提。第一,要进一步搞好“确权”工作,为土地流转打好基础。要进一步细化和界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权责、权益以及农民对承包土地的转包、转让、出租、入股等权利。在搞好“确权”的同时,搞好登记、颁证工作。第二,要提升集约生产水平,要围绕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土地生产率来推进土地流转。要通过土地流转,建设集高效农业、特色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区”。对于集约后的土地,要引导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因地制宜建设粮食高产示范园、蔬菜高效示范园、花卉观光示范园等。第三,要进一步提升土地整理水平。要集中国土、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对流转的土地进行集中整理,挖掘耕地潜能,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同时,要进行“空心村”改造试点工作,开展土地复耕,探索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途径。第四,要创新机制,提升土地流转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土地流转、扶持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重点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解决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第五,需要强调的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仍然要始终把握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获得递增收益。只有这样,我市的土地流转才能健康、顺利开展,农村改革试验工作才能实现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