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信良
回家团聚的“年”已过完了,农民工们又得启程离乡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每年总有大量农民工留在城市或发达地区的乡镇,他们并非真的是把异乡当家乡,或是为省点路费,或是为多挣点加班费,因为钱或为了钱,强捺心头的思亲思乡之情,在异乡冷冷清清地过年。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有些人却十几年选择流落在大地的“边缘”——遥远的他乡,始终没回过“中央”。《潇湘晨报》报道,有一安徽男子外出打工17年未回家,68岁的老母亲卖羊换钱,买了车票到湖南寻找47岁的小儿子。这位堪称不孝的儿子称,这些年里,他跑过全国十几个省市,在煤矿背过8年煤,在码头当过搬运工,“这么多年未回家,是因为没赚到钱不好意思回家”。撇开别的不论,这位打工者卖命般干活却没挣到钱是事实,他感觉不能“有尊严”地回家也是实情。
最新一期《南方人物周刊》以“十年一觉打工梦”为题,讲述了几个在广东东莞打工十年的农民工的故事。36岁的吕莲娟说:“东莞在剧变,但我们没有变。”她还像十年前一样在流水线上当“机器”,每天累得腰酸背疼,还得面临工伤的危险,一家人仍是挤在租来的几平方米小单间里,她感觉自己十年来一直在原点徘徊。与吕莲娟一样,30岁的老乡保君在东莞打工10年,也从未在春节返乡与家人团聚。他说:“打工至少能解决温饱,可它就像一块鸡肋,消耗了我所有的青春,让我变得越来越胆小,没有希望,也不敢绝望。”
鲁迅曾引裴多菲的诗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农民工似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这句诗作了注脚。每个农民工揣着一个“勤劳致富”的朴素梦想,总以为自己任劳任怨,像以前在故乡务农一样,“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就会有个好收成,就能改变自己穷困的命运,却不曾想自己把美好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异乡,却始终还是个挣扎在困顿生活中的异乡人。哪怕过年,他们都没条件回故乡一趟,可就这么呆上十年二十年,他们还是挣不到城市“户籍”,若不想让子女成为留守儿童,就得多交一大笔“赞助费”。希望是那么渺茫,但他们又不甘绝望,他们得努力挣扎让子女免于坠入“绝望”的境地,同时又把“老有所依”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农民工很勤劳,可致富的是别人,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在过去十几年里,制造业创造了中国GDP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农民工支撑起了中国的经济奇迹。可他们中很多人却贫困得连过年都不能回故乡团圆,在城市里,他们又始终是过客,而不是归人,他们失落了自己的家园,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里艰难地生存。他们为城市化进程流了汗滴了血,可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与远远滞后的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使他们真的成了“边缘人”,就算春天到来了,他们也感觉不到是在“春天里”。
(据《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