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 旭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十二五”的东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更是“春色满园关不住”,展现勃勃生机。

2010年,我市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好“八篇文章”、 打赢“六场硬仗”的要求,勇敢地闯、大胆地改、努力地试,各唱各的拿手戏,各打各的优势仗,精彩不断,亮点纷呈,在许多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培育了新亮点,创造了新经验,取得了新成效,产生了新影响。

土地流转稳步推进

规范流转秩序,搭建流转平台,培育流转龙头,强化流转扶持。在2010年试验区建设工作中,我市土地流转的速度不断加快,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全市已发展土地信用合作社240家,建立土地流转中心197个,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872万亩,其中耕地402万亩,占总面积的46%;林地404万亩,占总面积的51%;另有水面等66万亩。流转千亩以上的大户808户。流转规模不断扩大,经营大户不断增加,罗山县尤店乡通过土地流转打造了万亩蔬菜基地,光山县弦山办事处进万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引领建起了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淮滨县金贡仓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流转土地2.1万亩,固始县有31个村实现了整村流转,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益进一步显现。

金融创新全面升级

2010年我市市、县、乡三级担保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五权”确权办证和抵押担保贷款实现了重大突破;落实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展的要求,使农村的资金留下来,前11个月,全市新增存贷比达到50%;培育发展各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让农村闲散资金活起来,全市已建成村镇银行4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419家,小额贷款公司10家,市商业银行已在浉河、平桥、罗山、潢川、光山、淮滨、息县、商城等8个县区完成分支机构建设。省委、省政府把信阳市作为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去年全市实施“一事一议”的行政村达到2196个,筹资8941万元,酬劳1375万个工作日,申请省以上补助资金8800万元。平桥区通过“办好一个权证、组建两大中心、畅通三个流程、筑牢四道防线”模式,农村“五权”确权办证和抵押贷款取得重大突破,已通过“五权”证书抵押(担保)贷款838笔,共计1.16亿元。浉河区林权确权达到了98%,林权抵押贷款8500万元。

专业合作不断深化

去年,我市采取职能部门主导、基层组织牵头、龙头企业领办、致富能人带动等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4211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67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41%,其中,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518个,入社会员5万多户,商城、平桥、罗山、潢川、固始、淮滨、信阳工业城等地都新建或扩大了育秧工厂。涌现了商城县高科农机农艺服务合作社、平桥区马氏生态茶叶合作社、罗山县莲花农机农艺专业合作社、固始县金谷农科农民种粮专业合作社、固始县金地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成功典范,合作社为农业生产提供“保姆式”服务,农民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有专业人员服务到田间地头,以合作组织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传统农业逐步向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产品标准化、融资便捷化、发展产业化的方向迈进。

新型农保大幅扩面

积极推行新农保,农民领上了“退休钱”。全市已有罗山县、平桥区、新县、商城县、潢川县和六个管理区、开发区全部实施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其它各县区分别在市、县、乡三级示范村中开展了试点,参保总人数达200多万人。平桥区全面推行国家标准新农保,实现辖区农村全覆盖,参保农民33万人,参保率达到74%。商城县主动在全县全面铺开新农保,全县参保农民达37.8万人,参保率达到86.6%,已为7.2万名6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金444.1万元。同时,不断深化村级标准卫生室建设,加强对已建成卫生室的管理,全市已建成标准村卫生室2807个,实现了应建尽建;大力实施村医培训计划,提高医疗水平,共免费培训村医4300多人次,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

各类人才奔赴农村

继续鼓励机关、事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各类创业人才参与农村改革发展,促进人力资源回流农村,全市投身农村改革试验,参与土地流转,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示范园等各类人才达到9582人,其中机关干部415人、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工作人员1180人、“回归”人员2399人,共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企业、高效农业园区等项目3762个,总投资约35亿元,带动农户41万户。智力和资源的有机结合,观念和产业的相互嫁接,让城市的各种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使信阳成为一个巨大的“三农”创业园。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