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吕梦琦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旱区8省累计已投入抗旱人员7.7万人次,新打井1.1万眼,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600多万亩,部分地区旱情缓解。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即使抗大旱用水,仍有大量水资源因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用水方式粗放而消耗在农田以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节水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占到全国总水量的64%,但有效利用率仅为45%,这意味着每年耗损水量多达2000多亿立方米。在记者采访到的地区,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十分陈旧落后,年久失修,而且用水方式粗放,致使灌溉用水大量跑冒渗漏,大大增加了抗旱的成本和压力。一边组织人力物力打井寻找水源,另一边是水资源大量损耗浪费,令人惋惜。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干旱天气频发、水资源约束加剧,增强农业节水能力,最大限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对于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如果我国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至15%,每年就可减少灌溉用水约6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农业节水好一点,在开辟水源上的投入就会少一点,而地下水开采少一点,保护水资源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从另一方面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确保农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足见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按照中央要求,未来10年全国将有4万亿元投向水利建设。这是一笔惊人的资金投入,令人振奋。认真落实中央决策,用好水利建设资金,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

从当前抗旱工作来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急需抓好灌区节水改造和渠道防渗,全面推广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农业节水技术,减少农业用水灌溉量;积极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降低农业用水蒸发量;加大高产耐旱粮种研发力度,做好推广工作,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旱能力。这些方面改善了,农业节水就能收到明显效果,减轻抗旱压力。

当前正值抗旱关键期,多辟水源、有水快灌刻不容缓。但解决任何问题都要在治标的同时不忘治本。只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强化农业节水,才能减轻旱灾威胁,促进农业发展。

(新华社太原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