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兴旺寨 |
天目山寨 |
□刘 维 李捷春
信阳多山,地形复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发战争。正是基于这样的地理等多种原因,信阳多古寨。它们规模宏大,连绵不断,多建于山顶,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躲避匪患。
说到古寨,明代何景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信阳山寨古时战事纷纷的景象:“楚关申戍忧茫茫,野草春沙更断肠。山头僧住何年寨,山下人耕古战场。”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发现了大批古寨。
平桥区邢集乡罗楼村天目山林场就有一处古寨。该寨东临罗楼村、南临天目山国营林场、西临高堰村林场、北临驻马店市确山县。海拔800米,占有数个山头,四周与大山连接。寨墙是用山上的毛石干垒而成,有东、西、南、北四个门。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寨墙内侧高1米,外侧高6米。墙体内侧有宽约4米供人、马行走的马道,还设有瞭望台,应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古寨。
位于浉河区李家寨镇老门村六组的南兴旺寨,第一道寨墙留有东寨门,寨墙残高约2米,第二道寨墙外墙残高约1.5米,内城墙残高约2.5米、宽约1.5米。古寨北部有房屋基址10多间,寨内有山泉和水井。东西南北都有寨门,面积约2多万平方米。古寨四面环山,东临武胜关,北面是一处较为平坦的跑马岭。此山寨起到了关隘的用途,用以阻挡入侵者的步伐。
野人山寨位于商城县伏山乡千金山村西南2000米处的山上,整个山寨大致呈长椭圆形,均为灰砂岩石砌筑而成,周长466.7米,面积为10282.2平方米。现残存南段寨墙长3.6米,宽约1.4米,高约2米,北段寨墙残长约8米,宽约2.1米,高约1.2米,其中北门宽3.3米。寨墙的西门段疑已残毁,东段地势险要,疑无寨墙。
豫鄂寨位于谭家河乡平靖关旁的山顶。寨墙由山石垒砌而成,寨墙宽0.9米,高3米。四个寨门。寨的东部有一个烽火台。它和平靖关连为一体,是守护关口的一个军事堡垒。
我市的古山寨数量众多,除上述古寨外,还有罗山县境内紧靠九里关的平山寨、红山寨,光山县西南40公里处殷棚乡的牢山寨,潢川县双柳树镇的洪山寨,固始县方集乡的大杨山寨,商城县的五斗岩山寨、乌鸡山寨、茅山山寨、金刚古寨、香山山寨,新县的韩家寨、杨泗寨、虎豹寺(寨)、罗成寨、花石寨、太平寨、马岗城墙、高山寨、永山寨、赛山寨、熬山寨、龙山寨、焦赞岭、扶山寨等。像这样的山寨太多太多,有发现的和还没有被发现的。
说到古寨不能不提信阳的关隘。春秋中期至战国末期,信阳地区属楚国的版图,成为楚向北、向东开疆拓土的要道,是楚国谋取北进的边防重镇和争霸中原的后方基地。在与吴楚争战交锋之时,位于楚东北境的信阳成为御吴前哨,著名的“义阳三关”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武胜关位于信阳市鸡公山管理区李家寨镇,春秋时称直辕、澧山,秦统一中国后改称武胜关。三关之中,它是关中之关,居中支撑。其左右相顾,两山夹峙,天成峡谷,是历代重要的官马驿道,军事家视为咽喉之地。有诗赞曰:“雄关高抱楚峰稠,峡树溪泉气色幽。地展屏垣分两界,天留锁钥壮中州。劳劳车马千里路,冉冉风烟八月秋。萍迹汉江归路晚,随鞭残照晚林丘。”
20世纪初期,京汉铁路修筑时,经过此关,开山凿隧,穿通南北,“楚豫连疆一轨通”,从此武胜关又被视为现代交通要冲。
平靖关,为中国九大名关要塞之一。春秋称冥阨关,宋代称进者陂、行者关。后当地人称为“恨者关”,明时为驿道。平靖关在鄂豫交界处,信应公路由此通过,这里地势险要,两侧群山对峙,道路狭窄险阻。它分大小两个关口:大关口即南门,小关口即北门,两关口之间相距约500多米,是一条口小肚大的葫芦谷。关口两侧大山绵延,历代为中原战略要地,南北交通要道,古代曾在此设驿站或巡检司。自春秋以来,这里战事频繁,皆为争关踞险之利。吴楚柏举之战,军事家孙武曾率吴兵经此,夺关南下,几使楚国遭灭顶之灾。平靖关的南面有一条上山小道,半山腰有一座北伐战争烈士墓,顺着小道再往上走就是豫鄂寨,现存有寨门和墙体,残高约3米。信阳县志记载此关:“有凿山通道,最称险要。”又有诗曰:“蒙蒙终夜雨,云在半山中。夜处烟霞静,行来古石通。留悬千仞壁,树老一岩红”。
九里关,春秋时期称大隋关,后又称黄岘关、广岘关、百雁关。隋唐时期此关属湖北应山县,故《元和郡县志》又称礼山关。后宋改用今名。九里关“两山夹峙,一水中流”,现已被新修的水利设施淹没。关的北面是石门山,在山顶有一平山寨,是守关者必驻之地。九里关位于罗山县涩港乡九里关村境内,所在山谷呈南北走向,长九里,故称九里关。关隘南毗湖北大悟,两山夹峙,天成峡谷,两头窄狭,中间宽阔,易守难攻。上世纪70年代豫鄂两省合修一座大水库,长约3公里,两端筑坝蓄水,可灌溉、养鱼,设计库容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8000万至1亿立方米,水库附近的农民,多有收益,民众称之为“友谊湖”。九里关南北有公路贯通,两侧有名胜古迹多处,主要有擂鼓台、万人锅、点将台、鸡冠石、观阵山、笔架山、狮子台等景点。
关隘,《南齐书·萧景先传》——依山筑城,断塞关隘。汉典描述关隘是险要的关口。据《吕氏春秋》记载:天下有九塞,“大汾、冥阨、荆阮、方城、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塞即要塞、关隘。这是历史有记载的名关要塞,信阳还有一些以其他形式存在的关隘,如平桥区的长台关,就是以淮河为天险的关口,它在历史上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楚长城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位于河南境内的楚长城遗存,是2000年始被发现的和被人们逐渐认知的。河南楚长城分为西线、北线和东线三部分,整体轮廓呈倒“U”形。2010年3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孙英民说,河南已用考古学的方法,找到了楚长城,第一次确定了楚长城的地理位置和走向,使楚长城分布线路及区域被清晰地展现出来。相关文献和当前掌握的调查资料表明,楚长城主要分布在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市的25个县(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介绍说,从目前调查看,不同地段的楚长城特点是不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种:一是以绵延几十公里的人工修筑墙体为主的楚长城;二是以山岭与扼守山谷的人工修筑墙体相结合,共同组成防御线的楚长城;三是以关堡或城址扼守古道、关口为主的防御形式的楚长城。
目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调查掌握了平顶山市叶县、舞钢市、南阳市方城县和驻马店市泌阳县境内的楚长城分布线路。根据专家判定,信阳市平桥区、浉河区、罗山县、光山县、潢川县、固始县、商城县、新县发现的长城为楚长城(东线)。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楚长城调查工作的逐步深入,信阳楚长城的线路和面貌也将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