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201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积极按照“四集一转”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产业集聚区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提升支撑力、增加承载量、扩大辐射圈、构筑制高点,有力地推动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一年来,全市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48.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8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8%;工业(产业)项目投资230.6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115%;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3.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24家,就业人口20.7万人,其中新增就业人口6.6万人。

在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亲临信阳代表团时对我市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信阳去年一年的工作应该讲很有活力。”“经济和社会能不能发展,关键要看能不能干事、干成事。去年一年信阳的发展就印证了信阳是能干事并且可以干成事的。”省长郭庚茂在参加信阳代表团讨论时,也明确要求信阳抢抓机遇,抓好关键,乘势而上,再创新的业绩。

完善五个保障 做好“五篇文章”

强化规划保障,做好规范发展文章。市委、市政府坚持“三规合一”,高标准编制了15个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精准对接,与国家和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序衔接,与市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配套链接,明确了各产业集聚区产业定位,保证了产业集聚区的合法合规发展。编制了战略支撑产业规划,中心城区的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五大战略支撑产业和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科学引导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强化政策保障,做好机制创新文章。我市一方面将省委、省政府扶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编集成册,组织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政策,统一思想;另一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发展推进机制的通知》、《关于鼓励招商引资项目择地落户产业集聚区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四一”招商行动项目工作推进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建立完善了项目谋划、项目招商、项目服务、项目择地落户等政策措施和工作推进机制。信阳市平桥产业集聚区还制定了贷款担保、融资贴息、电费补贴、运费核销、科技创新等各项优惠政策,并及时兑付;潢川县优先为集聚区企业项目提供用地指标和环境容量指标;淮滨县拿出100万元作为产业聚集区产业工人培训经费,为企业提供贴身培训服务。这些都为我市产业集聚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全市各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招商、融资、服务三大功能,成立了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其中信阳市产业集聚区、上天梯产业集聚区成立了正处级管委会,史河湾产业集聚区成立了副处级管委会;建立了产业集聚区联席会议制度和项目建设联审联批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了目标管理和激励机制,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并与领导干部绩效挂钩,有力推动了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

强化要素保障,做好产业集聚文章。一是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引导资金。我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对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项目和入驻的重点工业项目进行补助、贴息和奖励。二是搭建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我市15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共建立投融资平台24个,注册资金总规模达到8.32亿元,累计融资达38亿元。三是建立土地整理储备平台。各产业集聚区积极加大土地收储备力度,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和省以奖代补资金,扩大土地整理储备中心资本金,为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强化招商保障,做好承接转移文章。市委、市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招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战略举措,按照“五个三”的招商工作要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大招商活动常态化。建立了招商引资“四库”(资源库、信息库、项目库、专家库),科学论证了一批重大题材和招商项目,并在省内外多个有影响力的网站予以发布;制订了《信阳市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各产业集聚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和招商方向;实施了“四一”招商行动,按照“明确一个方向、选择一个地方、持续一个年度、兴起一个产业”的原则,大力开展“百名领导带队、千支队伍行动、万名干部参与”的大招商行动,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方向开展集中招商、集群招商和专题招商。一年来,我市一方面立足信阳的产业基础,围绕15个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引龙头、育集群、建基地,实现“有的更优”;另一方面,立足信阳交通区位和生态环境等优势,积极承接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等产业集群转移,实现“无中生有”,催生一批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潢川县产业集聚区以畜禽加工为主线,在推进“华英农业”富民计划的同时,引进康源食品公司等大型畜禽加工企业;信阳市产业集聚区突出电子信息产业,通过针对性招商,引进泛蓝科技、香港天扬、天盈科技等电子信息研发、生产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聚区雏形。

强化产业保障,做好产城融合文章。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支撑、就业为本,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统筹产业集聚区、中心城区和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产业向集聚区集聚发展,(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