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春节期间,笔者到乡下走亲访友时,所见一些现象很是忧心:生活垃圾散落在村庄、农户门前,如小山一样;红红绿绿的塑料袋被风吹起后悬挂在树杈和柴垛上,像万国旗一般飘荡;路边枯萎的野草、树枝横七竖八;猪、鸭、鸡悠闲地在村头游荡,粪便遍地,不禁让人掩鼻唏嘘。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全市广大农村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基本上是村村通水泥路;农民住房旧貌换新颜,有的村庄集中建起了别墅式居住小区,大部分农民住上了新房;农村生活用水也得到了改善,许多村庄用上了自来水。可以说,全市的新农村建设成绩是巨大的,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与前些年相比得到了大大改善。

但是,近观一部分乡村,农民的生活环境仍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活垃圾无处堆放,随意丢弃现象相当严重;相当多的家禽家畜仍然处于散养状态,“垃圾猪”、“垃圾鸡”到处可见;一些城市垃圾被人偷运到城郊偏僻处倾倒,无人负责处理;一部分农民生活用水还是从露天水井中汲取。

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平时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孩子,村庄环境甚至庭院环境均无人收拾;二是有些村组基层组织不健全,工作不力,致使村镇环境乱象无人问津;三是一些乡镇在“六城联创”工作中只注重集镇上的环境卫生、环境整治,还有个别乡镇只是做表面文章,对村组、农户的生活环境仍疏于管理。日积月累,致使村镇垃圾越堆越高,环境越来越差。

建设新农村,是众望所归;建设美丽乡村,不只是看盖起了多少新房,修建了多少乡村公路,而是看农民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如何,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整体提高。

笔者认为,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并不难,只要政府注重在政策上引导、激励措施落实、倡导乡村文明新风的活动常抓不懈,就能很快使一些环境卫生“死角”得以消除。只要县、乡(镇)、村一齐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文明村镇的美好愿望很快就能变为现实。因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已经打下了良好基础,文明风气已初步形成,只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