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段发广 黄勇 熊道锋)近年来,罗山县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高度,加大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全县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

改革体制机制,壮大文化队伍。根据省、市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本地实际,罗山县委、县政府及时对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各文化产业单位也成立了相应机构,明确了职责,强化了责任。出台了四项优惠政策,鼓励文化事业单位积极改制;先后投入2.5亿元发展文化事业,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广播电视、网络服务等经营性文化发展迅速,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挖掘传统项目,打造金字招牌。罗山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各种文化资源异常丰富。有千年古刹灵山寺、龙泉寺、莲塘寺、龙池寺等,特别是灵山寺“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的特点,在佛教界独树一帜,名扬国内外;有革命纪念地23余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李先念、徐海东、程子华、刘华清都在此留下战斗的足迹,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被列入全国30个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名单;罗山皮影在民间延续450多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鲜活的景点,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起到支撑作用。县里依托“山、水、寺、鸟、红、古、绿”等自然资源,大力推动“旅游兴县”战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链条,融入全省、全国旅游经济圈。去年,该县旅游人数、旅游相关收入比上年增长27%。

培育新生项目,发展文化产业。该县一是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范围已从县城逐步向乡镇、社区扩展,并且把基层作为建设和服务的重点,一个纵到底、横到边、点线面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二是不断增加服务的种类和数量。在公共体育馆、文博馆、文化中心免费向社会开放的同时,图书馆、文化馆等也将逐步实现免费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室等工程正在有序推进,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三是不断改进服务的方式和渠道。广播电视正逐步向20户以下的自然村覆盖,农村和社区电子阅览室建设正在抓紧实施,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渠道。四是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已步入影视、出版、动漫游戏和网络文化生产及消费行列,建成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和园区7个,有5个投资额超千万元的骨干文化企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票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罗山县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占CDP比重由2005年的1.8%增加到2.3%,成为新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