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段连伟)2010年以来,全市编制系统坚持以编办独立设置为契机,以自身建设为抓手,开展“二次创业”,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在2010年河南省编制系统自身建设会议上,信阳市编办和郑州、洛阳、安阳市编办一起,介绍了自身建设的经验。
围绕中心、大局开展工作。全市编制系统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机构改革,转变了职能,理顺了关系,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基础。积极参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等中心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探索创新,解决了许多瓶颈问题。
勇于探索创新发展。全市编制系统探索新的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编制部门突出作用的新路子。一是整合编制资源。立足现实,将一些单位富余的编制人员调剂到工作量大的急需单位。二是动态管理编制。着眼发展,在吃透事业单位现状、看准发展前景的基础上,超前规划、务实节约用编。三是规范使用编制。为解决城镇退役士兵安置不能上岗的问题,提前安排100名编制到市直事业单位和管理区、开发区,有力地支持了“双拥”建设。
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全市编制系统理顺与纪检、组织、财政等部门的关系,制定了《信阳市党政群机构事业单位人员编制管理办法》,形成了编制牵头、其它部门密切配合的统筹协调机制。
开展工作更注重实效。全市编制系统坚持开门办编制,通过开会说明情况、简报介绍程序、网上公开政策、报纸宣传等做法,群众了解了机构编制工作的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运行方式,消除机构编制工作的神秘感,使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编制工作,为开展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内炼筋骨强化素质。一流的队伍、过硬的本领是干好工作的前提。全市编制系统严格落实市委“五禁止”、“十不准”,制定了市编办28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坚持学习日制度,开展自学活动、推荐项目学习活动、主讲人活动,并通过考勤、补课、考核制度,保证学习效果。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编制系统的办公条件、工作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为干好工作提供了物质条件。全市编制系统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对先进人物和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广泛宣传,树立身边的典型。坚持政务公开、民主管理,广泛开展“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相让、一句问候相询、一声再见相送”的服务活动,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维护编制系统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