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德

“十一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疾病控制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新形势,不断加强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疾控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后,全市11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利用国债项目建设得到了发展。 “十一五”期间,一是建立健全了以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指导、县区疾控机构为枢纽、乡镇卫生院防保站280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共同承担起全市的疾病预防工作任务。二是实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动态统计和分析,加大疫情监测力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疫情监测网络,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率达100%。三是继续完善高度运转的应急处置指挥系统,补充完善由高素质人才组成的应急处置专家队伍,提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消毒灭菌人员能力。四是强化疾控机构的软件建设,建立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落实疾控机构检验检测实验室设置和仪器设备等硬件装备,逐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技术能力水平。五是全市11个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于2005年至2010年先后通过了河南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计量认证评审,卫生检测检验工作在疾病调查、监测、控制和对社会服务等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六是开展疾控机构绩效评估工作。各县区制定了实施方案,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并将目标任务分解到有关单位和科室。各县区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达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建设标准,不断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至2010年,我市未发现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实现和巩固了持续20年“无脊炎”的目标,连续12年无白喉病例报告,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降至1%以下,其他免疫规划针对疾病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发病率降低到历史最低水平,乙脑、流脑、流感、甲肝、风疹、腮腺炎等传染病发病大幅度下降,疫苗针对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这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结果。一是认真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逐步由5类苗防7种疾病扩大到12类苗防15种疾病。二是对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实行动态管理,我市开展了218家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达标验收活动,均全部通过了考核验收;800余名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均经过了各级培训,取得了上岗证,并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相关规定和新的免疫程序开展预防接种,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质量保障。2009年,我市重点加强并率先完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投入70余万元建立市级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截至2010年12月,全市218家接种网点均已全部实现数据上传,共录入目标儿童信息517542人,实现了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的交换与资源共享,提高了预防接种质量。三是为2012年消除麻疹奠定基础,开展了近140万人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2010年9月11日至20日,对全市8月龄至14岁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阶段共计摸底目标儿童140多万人,上报接种人数134多万人,接种率97.15%。四是完成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补种乙肝疫苗项目任务,从2009年12月份启动,2010年6月底完成,全市累计补种完成86万人次,补种率达97.58%。

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市法定传染病得到较好控制,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明显降低,连续10年未发生甲类传染病疫情。一是加大传染病综合预防控制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传染病防治领导机构和日常管理人员配置,明确各自职责,健全门诊日志,完善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控制院内感染等制度。积极加强对全市各级综合医疗机构肠道门诊的监测工作,继续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和禽流感防治监测工作。二是积极做好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面对全球暴发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市政府实行联防联控。卫生部门处级领导分包县区开展多次督导检查,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立即启动预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控救治工作。医疗机构储备了足够的治疗药品和设备用具,增设了救治床位,保证甲流患者收得下、住得上、治得好。加强甲流疫苗预防接种,组建市级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对出现的重症病例及时科学救治,甲流防控救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得到了省政府督导组、市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是近年来传染病防控工作重点,严格落实首诊报告负责制,加强疫情监测,严格网络报告质量,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传力度,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入村入户,有效控制了手足口病疫情蔓延。三是遏制了重大传染病的传播。全面实施艾滋病预防、治疗和关怀政策,保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接受医疗救治的权益,推动社会形成关爱艾滋病病人的良好氛围。着力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监测检测、行为干预、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等工作,做到早期发现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艾滋病上升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认真落实结核病控制措施,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达100%,新发现肺结核涂阳病人在70%以上,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圆满完成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现场调查任务,结核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地方病、寄生虫病和慢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我市继消灭头癣之后,2006年达到了消灭丝虫病标准,2010年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实施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开展了碘盐监测、碘缺乏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完成了消除碘缺乏病省级考核评估;全面启动了地氟病普查工作,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用4年时间,共普查221个乡镇、46890个自然村14万余份水样,进一步澄清我市地氟病的流行与分布现状;建立了市、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慢性病综合预防保健网,分别对目标人群(患病人群、高危人群、健康人群)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建档、宣传、指导、干预工作,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加强了慢病防治试点工作,在重点人群开展了牙防、控烟和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在罗山县、浉河区分别建立了国家级慢性病监测点,开展淮河流域重点地区死因监测和血糖、胰岛素、血脂监测;在平桥区及光山县开展了国家级控烟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