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

春节是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这长达7天的假日,是人们聚会或狂欢的绝好时机,但在这欢乐喜庆的节日里,如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染上种种“节日病”。

吃出来的“节日病”

美味综合征:美味综合征是由于短时间内食用了大量的鸡、鸭、鱼、肉等美味佳肴,使人出现了头昏、心慌等一系列病症。其病因是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麸氨酸钠,它是味精的主要成分,具有刺激味觉、增进食欲的作用,但若食入过多,它便分解成酪氨酸和谷氨酸,使新陈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疾病的发生。

美味综合征的表现是在食后半小时出现头昏脑胀、眩晕无力、心慌、气喘等症状,有些人会表现为上肢麻木,下肢颤抖,个别病人则表现为恶心及上腹部不适。

胰腺炎:胰腺“隐居”在腹膜后,又称为“夹肝”,胰腺分泌的胰液中有几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节日期间暴饮暴食是急性胰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急性胰腺炎分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类。水肿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持续剧痛,经治疗后,一般3天至5天后缓解。出血坏死型病情极严重,极少数病人在突然间即进入休克状态,因呼吸衰竭而猝死。

痛风:痛风以前多见于西方发达国家,在我国极少发生且多被误诊。但近两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的痛风发病率亦相应提高,节假日发病人数明显增多。

由于节日饮食结构的变化,食物中所含的嘌呤类化合物、核酸及核蛋白成分,经过消化与吸收后,经一些酶的作用生成外源性尿酸。而痛风是尿酸过量产生或尿酸排泻不充分引起的尿酸堆积造成的,尿酸结晶堆积在软骨、软组织、肾脏以及关节处,在关节处的沉积会造成剧烈的疼痛。有的人在关节、耳壳等处发生大小不一的结节(叫痛风石),并可破溃流出白色粉粒;有的人尿中出现蛋白、红血球(甚至肉眼可见的血尿)、小砂石。

喝出来的病

酒精中毒:春节到来,单位聚餐、家人团聚、走亲访友等各类活动自然多起来,许多人或无所顾忌,或盛情难却地吃喝起来,导致医院急诊室频频接收大量饮酒过量患者。

对一般健康人而言,每一小时肝脏的解毒功能只可能排解30克酒精,500克50度的酒起码需要8小时才能排解完毕,500克红酒也需2小时才可由肝脏排解出来。如果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酒精停留在体内容易引起酒精中毒,轻则伤身,重则夺命。

车祸:喝酒过多,影响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并抑制呼吸中枢,容易造成司机在短时间内反应过敏或迟钝,酒后驾车就容易出现种种意外,许多车祸都源于酒后驾车。

打架闹事:酒精属于微毒类,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酒后初始表现为兴奋,在人脑中形成唯我为大的感觉,对于一些不合己意的人和事产生反感和强烈的干预情绪,打架闹事也因此而生。这样既容易对个人造成伤害,又是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

另外,过量饮酒也是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急性胃穿孔等疾病的催化剂。

乐出来的病

喜伤病:冬春之交,节气更迭,多变的气候能使人体血管舒缩功能发生紊乱。又由于欣喜过望,情绪亢奋,或是过度劳累,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小动脉痉挛,既往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极易引发中风或心肌梗塞。

传染病:春节期间打牌、跳舞、唱卡拉OK,都很正常,但长时间娱乐,会染上传染病毒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可能直接和间接地诱发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方面的疾病,导致心肌梗塞、腰肌劳损、消化不良。

抑郁症:长时间的欢乐还可能造成心理紧张,容易造成植物性神经紊乱,出现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失眠等症状,更会使人郁郁寡欢,患上抑郁症。春节期间,对于适应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在合家团聚和老友相逢之后,最易出现这种病症。

睡眠症:放假了,还有一些人不是选择吃喝玩游,而是乐于家中睡觉。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想法:工作了一年,都没有好好睡过什么安稳觉,春节正好把没有睡足的觉补回来。殊不知,睡多了也得“病”。

适当睡眠是人体所必需的,但过多的睡眠对人体则有害无益。美国心脏学会的研究人员认为,过多的睡眠会使人的神经中枢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起床后便感到昏昏沉沉无精打采。据调查,每晚睡眠时间10小时以上的成年人,死亡率比那些每晚只睡7小时至8小时的人要高出80%。他们还发现,每天睡眠10小时的人,与只睡7小时的人相比,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要高出一倍,而因中风死亡的比例要高出3.5倍。这是因为睡眠时血流缓慢,增加了心脏病和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性。长时间的睡眠还会因呼吸的减慢而使进入人体的氧减少,这就意味着心脏、血液循环和肺的负担加重。含氧量的减少对健康人没有什么损害,但对心脏病和肺病患者则大为不利。一些心理学家也解释说,睡得过多就如同吃得太饱一样,有害于健康。所以说,春节补睡并不可取,只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睡眠质量,一样能达到休息和调节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