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本昆
胡锦涛主席指出,民兵预备役部队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具有独特优势,应该成为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重要力量。打造一支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国防后备力量,是贯彻落实胡主席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新时期民兵组织建设转型面临的崭新课题。准确把握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的深刻内涵,遵循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的特点规律,扎扎实实抓好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是军分区系统的重要工作。
一、认清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是实现“双应”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民兵担负非战争军事任务的种类越来越多,同时对民兵应急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职能任务上,由遂行参战支前为主,向遂行保障任务与参战支前相结合,以遂行保障任务为主转变;在力量使用上,由原来的配角,逐步成为遂行多样化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大力加强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才能为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加强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是推进民兵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多次抢险救灾的实践证明,第一时间到达抢险救灾现场的不是现役部队,而是民兵预备役部队和军分区、人武部。民兵预备役部队已成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只有掌握一支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的拳头力量,才能在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中正确决策、快速动员、迅速行动,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民兵应急队伍是民兵队伍的主体和骨干,民兵应急队伍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民兵队伍能力水平,只有大力加强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才能为提高民兵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加强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是推进民兵队伍建设转型的重要抓手。推进民兵队伍建设转型,就是要以压缩规模、精简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为目标,以军地一体化保障为实践特色,以小型化、单元化和模块化编组为基本模式,以平战使用为主导理念。只有从提高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入手,才能在动员使用中实现应急能力的要素融合,在调整改革中实现应急能力的协调发展,在遂行任务中实现应急能力的精确快捷,在联合保障中实现应急能力的最大效益。
二、准确把握民兵应急队伍能力建设的内涵
(一)应急能力的实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应急力量编组的科学性。要按照建在身边、抓在手中、用在关键的要求,构建“应急抢险、维稳处突、保障多元”于一体的应急力量体系。在队伍布局上,以企业和城市事业单位为重点,依托地方交通、通信、水电、工程、医疗等专业技术人员较多的企事业单位,集中组建民兵应急专业队伍;在队伍结构上,统筹兼顾参战支前和应急需要,合理确定组建规模,优先抓好处突维稳、交通道路、通信设施、信息保障以及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抢修队伍和卫生防疫、抢险救灾、物资运输、供给保障等专业分队的编组,使之形成条块结合的应急力量编组格局。二是应急训练的针对性。训练不落实,随意性大,针对性不强,方法手段单一,是制约提高应急能力的瓶颈。坚持按纲施训。统一训练计划,统一组织实施,打牢各系统、各层次、各专业的基础训练,切实把人员训精、内容训全、时间训够;突出实战化训练。针对应急行动军地联动、力量多元的特点,突出军警民联训联演,实现各支队伍能够平时训在一起、用时联在一起,不断提高应急联动能力;积极开展挂钩联训。主动与地方职能部门专业救援力量开展对口训练,借助地方专业人才和技术优势,提高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三是应急保障的综合性。提高民兵应急能力,必须坚持一体化保障。正确处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采取军地结合,分级保障的方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的物资保障格局。积极发挥地方储备体系优势,建立覆盖大中城市、交通沿线和灾害频发地的储备网络;采取契约化保障和伴随保障、定点保障、区域保障的方法,构建上下分储、军地联储的物资保障模式,解决民兵应急队伍遂行任务的野外生活保障难题;建立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实现经费由随机保障向预算保障转变,形成平战一致、军民结合、聚合高效的民兵组织建设和遂行应急任务综合保障体系。四是应急指挥的有效性。民兵“散则为民、聚则为兵”,无论是平时应急,还是战时应战,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必须围绕支撑遂行应急任务能力和应急联合指挥,注重加强指挥机构、协调机制、指挥手段建设,不断提高应急指挥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动中指挥、未端直通”问题,使民兵应急能力建设协调发展。
(二)应急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五种能力:一是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民兵分布广、社情民情熟的特点,构建民兵信息网和预备役部队情报侦察力量,及时了解掌握敌情、社情、灾情、民情等发展动向,准确研判和预测,为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决策依据。二是快速动员能力,主要是指遇有紧急情况时,能够按照应急动员方案和计划,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队伍成建制动员集结,配齐配全装备物资和专业器材,快速机动到指定地域,在第一时间展开支援保障或紧急救援、应急处置等行动。三是遂行任务能力,主要是指各级指挥员熟悉行动预案,分析判断情况准确,组织指挥和处置得当。民兵应急队伍能够为军事行动提供可靠支援和可靠保障,能够独立成建制参加反恐维稳、应急救援和各类抢险救灾行动。四是联合行动能力,主要是指各级军地联合指挥机构健全,信息化指挥手段功能完备,军地融合联动运行机制顺畅,在当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能够迅速与现役部队、武警部队、公安部门及其他应急力量实现任务衔接、力量融合、技术支援、行动配合,形成整体行动能力。五是综合保障能力,主要是指依托地方资源健全综合保障体系,反恐维稳、抢险救灾、应急救援等行动所需的应急性专业装备器材配套,后勤生活保障和个人携行物资齐全,经费保障渠道顺畅,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装备物资预储落实,遂行任务时各项保障及时到位。
(三)应急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人与装备。人是民兵队伍组织建设的基本单元,是提高民兵应急能力关键。必须在按编建设的基础上,按照“五优先”的原则,即退伍军人优先、党团员优先、岗位固定人员优先、专业对口人员优先、经过训练人员优先,坚持向城镇和管理区拓展、向民营和新兴企业拓展、向职能部门拓展,解决“有编无兵、有兵无编、重复编兵、在编不在位”等问题,形成一支组织健全、人员稳固、管理常态的民兵应急队伍。装备建设是战斗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只有实现人与装备的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民兵应急能力。因此,在编组时要尽量在预编装备所在的单位编建相应的民兵应急分队;对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专业种类和大型机械,应依托其岗位进行编组,同时把所使用的工程装备纳入预征范围。通过人装结合配套编组,确保执行应急任务所需的各类社会资源顺畅地汇集于民兵组织,从根本上提高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三、民兵应急队伍能力生成的方法和途径
(一)优化民兵应急队伍的结构和布局。民兵应急队伍的结构和布局,应着眼新形势下对民兵作用的历史定位,与参与经济建设的要求相适应,与所担负的职能任务相适应,与民兵组织建设调整改革相适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切实解决好与民兵应急能力和应急装备配备不相适应的问题。要适度增加应急专业救援分队的比例,以适应民兵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的要求;要增加专业技术兵和退伍军人在民兵应急队伍中的比例,以满足应急能力建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合理调整民兵组织建设布局,把应急维稳分队编组在重点政治、经济、军事目标附近,把应急救援分队编组在防汛、防火任务重的县(区)和交通干线附近,使应急力量布局与遂行任务更趋一致。
(二)大力开展针对性训练。训练是生成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民兵应急队伍应按照“任务需要什么就训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抢险救灾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力度。科学制定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内容,合理区分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时间。要突出训练的专业性,围绕抢险救灾行动专业性、应急性、强制性、复杂性的特点,突出抓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应急指挥的训练。要突出训练的联合性,要重点围绕遂行抢险救灾任务的组织指挥、力量编成、行动协同、作战保障等问题进行联合演练,检验论证完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从而在真正的联合训练和联合保障中,提高民兵应急队伍应对各种灾害的组织指挥能力和行动能力。
(三)有效实行资源管理。一是要抓好人力资源管理。用小型化、单元化和模块化编组的方式,科学组织和运用民兵力量,使民兵力量的组织运用实现整体性和多样性。二是要抓好装备资源的管理。深刻认识民兵装备形成战斗力、保障力的特点、实质与内涵。加强应急装备的综合运用,搞好民兵装备的日常管理和动态管理,加强应急装备的常态化建设,为民兵应急队伍能有效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奠定可靠的基础。三是要抓好信息资源的管理。统一国防动员信息系统数据库与民兵工作管理系统信息数据库接口,加强通用数据转换、基础数据管理、通用数据服务等建设,落实信息安全保密制度,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四)大力加强指挥手段建设。提高民兵应急队伍的应急、应战能力,必须建立“军地一体、统一集中、上下衔接”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参战支前能力与抢险救灾能力同步提高。要把应急管理体系纳入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与政府应急办联合办公,统一指挥应急队伍和地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行动。要与地方政府建立应急处置协调联运机制,掌握和跟踪辖区内突发事件和重大社情民情,实现遇到情况能够同步响应、同步行动,提高组织指挥的时效性。要依托作战指挥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和地方政务网,建立上下贯通、军地衔接、安全适用的应急指挥网络平台;要加大野战指挥手段建设,在应急指挥机构、编兵单位和应急队员之间,建立实时指挥通信联系,解决“动中指挥、未端直通”问题,推进民兵应急指挥能力建设。
(作者系信阳军分区参谋长)